—— 热烈祝贺救助打捞专业委员会成立 20 周年
中国航海学会救助打捞专业委员会迎来了 20 周年诞辰,在此之际,重庆中山舰救助打捞工程有限公司表示衷心祝贺,并向全国救捞界的同仁问好,祝愿事业兴旺发达。
中国航海学会救助打捞专业委员会 1983 年成立至今 20 年来,开展救助打捞行业国内外专业学术交流,传播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促进国内行业之间的相互联系、了解、合作,对我国救助打捞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我们作为团体委员单位,在打捞专业委员会的关怀、指导下,受益匪浅,今昔对比,感受颇深。
重庆中山舰救助打捞工程有限公司隶属中国长江航运集团重庆长江轮船公司,原为 1950 年成立的重庆长江轮船公司施救站, 1998 年在武汉金江口水域成功打捞“中山舰”后更名。我们是重庆乃至西南地区实力最雄厚的救助打捞企业,重庆至宜昌长江河段为“川江”,这里山高水深,流急峡险,是我们工作的主要区域。当世人为长江三峡的雄、奇、秀、美赞叹不已,还陶醉在“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之时,我们却是如数家珍一样,对她的一草一木记得滚瓜烂熟了。“神女峰”、“兵书宝剑”等美丽传说可随口娓娓道来。我们的足迹遍布云、贵、川、藏。岷江、乌江、大渡河、白龙江、雅砻江等都是饮马磨剑的好地方。
我司在加入救助打捞专业委员会前,完成过数百艘船舶的救助打捞,如岷江“川运 24 号”、乌江“武隆 1 号”、雅砻江成都军区的枪支、人员打捞等,最大吨位为 1989 年长江武汉水域 3000 吨爆炸沉没油驳的清障打捞。救助打捞工作中,我们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但也付出了不少代价,那时的救助打捞讲经验的多,注重理论少,讲流血流汗多,讲科技提高少。原因是信息闭塞,缺少与全国救捞界的沟通与联系,更谈不上从救助打捞专业委员会得到指导。
1992 年我司成为中国航海学会救助打捞专业委员会成员单位,以后多次参加并两次承办了年会。由于学会有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信息渠道多元化的优势,学会成立了我国救捞行业内外信息交流,成员单位增进了解、友谊,业务联系、合作的平台。我司成为会员单位 10 余年来,在学会的指导和救捞界同仁的帮助下,更新观念,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事业有了长足发展。我司 2000 年获得国家“内河一级、沿海三级”救捞资质。 1997 年在武汉金江口水域整体打捞“中山舰”创造的新技术新工艺获得交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山舰”的打捞受到了学会组织的由交通部救捞局、上海救捞局等组成的专家组的具体指导。 1998 年在大连港湾成功打捞中国海运集团大连公司 5900 吨级“天源”轮,在海军青岛潜艇学院的帮助下,封舱 172 个,解决了最大封舱口 38 平方米受水压变形、漏水的技术难题。 1999 年对全国重点工程二滩电站闸门排障碍作业,在对潜水员多次进加压舱适应性训练,制定周密的减压方案基础上,创 50 公尺深潜作业记录。 2002 年我司参加海南东方县海底管道铺设工程,青岛潜艇学院又帮助我们将下潜深度提高到了 70 公尺。
目前,我司制定了“立足川江、西进东出、南下入海”的发展战略,我们正在积极争取加入重庆市水上搜救中心,扩大重庆救捞市场覆盖面。
我们有信心在救助打捞专业委员会的指导和救捞界同仁的帮助下,把中山舰救助打捞公司做大做强。祝愿学会前程似锦,感谢帮助过我们的新老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