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ate }}

{{ time }}

□ 站 内 搜 索 □
请输入查询的字符串:


标题查询 内容查询

行业新闻     
通知公告     
规章制度     
水下技术     
海工技术     
综合技术     
综合信息     
救捞技术     

 
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促进我国海上救助打捞能力的不断发展
发布时间: 2004/9/16 12:15:53 被阅览数: 6076 次

庆祝中国航学会救助打捞专业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

海司航保部 张仁存

  海上救助打捞活动历来备受沿海各国及军方的高度重视。国际海事组织各成员国成为《 1974 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 1983 年修正案》、《 1989 年国际救助公约》等公约的缔约国,我国也是这些公约的缔约国之一。海上救生与援救备受国际海事组织和各成员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由于海上运输和军事活动,海上救捞特别是海上人命救助是各国人道主义的责任和义务。俄罗斯 “ 库尔斯克 ” 号核潜艇失事以后,世界各国均给以极大的关注,事件在国际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了提高海上活动的安全,保证海上船只、人员的救生和提高水下作业效率,各国都在援救船只、设备、工具以及在援救、潜水技术等方面不断改进和发展。我国的救捞事业改革开放以来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国际国内的环境给救捞事业带来了发展的机遇,通过各种出国考察和与国外公司、厂商技术座谈的机会进行国际交流,在法规、制度、人员的培养、装备、技术等方面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完善自身体系,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通过不懈的努力,在部分技术领域已接近国际发达国家的水平。

  中国航学会救助打捞专业委员会成立二十年来在我国救捞事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促进学术交流、装备发展、潜水技术和潜水医学提高、水下作业经验推广的重要作用。学会组织国内救捞、海军、地方潜水工程、科研教学部门及国内外救捞设备厂家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并将优秀论文、国内外救捞潜水装备、技术信息和救助打捞工程活动及总结等大量专业信息刊登在《中国救助与打捞》刊物上。通过多种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使各成员单位特别是工程技术人员提高了学术水平、拓宽了眼界、积累了经验,为更好完成各项工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海军防险救生部门的救助打捞工程、潜水作业、潜水医务保障、教学、科研人员通过学会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都在学术和工程技术水平上得到不断提高,有力地保证了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多年的学会活动使我们体会到:

一、学术活动促进学术水平的提高活动

  救助打捞专业涵盖了船舶工程、机械工程、电子工程、工程力学、航海学、水文气象学、潜水技术、潜水医学、计算机应用等多门理论和应用科学。科研、技术人员将自己掌握的学科理论知识在救助打捞上的应用成果在学会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中发表,或是刊登在学会杂志上。达到了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启发的目的。使学术研究、装备科研和作业方法改进等方面搏众长,不断提高。因此,学会成立以来通过组织大量的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对救助打捞专业学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救捞、潜水装备的改进和发展水下作业技术的提高和创新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救捞专业委员会成立二十年以来,努力办好学会《中国救助与打捞》刊物。在救捞工程、潜水作业、潜水医学、装备建设等方面的学术论文,无论是深度与广度上,在学术水平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这些充分说明了救捞专业委员会对全国救捞系统和海军防救部门的理论和学术的提高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二、学术活动促进了科研和装备技术的发展

  救捞专业委员会成员来自全国救捞系统、水下工程和海军防险救生部门的科研、教学和水下工程作业单位。他们都有着多年的科研、教学和水下作业经验,掌握并了解国内外海洋工程、水下作业、救捞装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同时在年会的学术交流活动中,国内外装备生产厂商带来了他们的最新产品并介绍产品的性能和使用。这些都对与会单位了解国内外最新情况,掌握装备发展情况,熟悉新的潜水技术、救捞技术和装备技术都起到了开拓思路、改革创新、促进科研、丰富教学和提高作业效率积极作用。

  通过借鉴国内外经验,我国救捞装备的科研和装备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提高。尤其在饱和潜水技术和饱和潜水医学保障方面,创造了模拟 350 米 饱和 374 米 巡潜及海上 150 米 饱和 182 米 巡潜的亚洲记录;在水下作业装备上我国已拥有无人遥控潜水器( ROV )水下自治机器人( AUV ), 500 米 模拟饱和潜水系统和船用 300 米 饱和潜水系统, TZ300 、 MZ300 、 801 、 TF88 等型号的潜水装具以及半闭式、全闭式潜水装具等;以及侧扫声纳、浅底层抛面仪等水下探测设备等。这些装备在我国救捞战线和海军防救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军事效益和经济效益。我国的救捞、潜水装备不断的更新和发展,有些领域接近和达到了国际发达国家的水平。

三、学术活动促进了我国海上救捞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正规化进程

  学会各会员单位及其系统吸收有关单位的经验,参考国际同行标准、制度和法规,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完成海上救助打捞工程的同时,为了保证安全,确保任务的顺利完成。逐步完善和健全各种制度和法规,装备部门为了保证产品质量,还不断制定生产、检验标准。业务部门为了提高救捞作业效率,保证工作安全,制定了大量条例、条令、规章、制度等法规文件。这些文件有些是以国家标准或以企业、军队标准公布实施,有些文件还以法规的形式公布执行。

  通过学会活动参与起草的人员为与会单位说明、解释文件的内容及撰写说明,有些文件还发表在学会的《中国救助与打捞》刊物上。使各单位更进一步了解文件的内容,领会了这些文件的精神。进一步体会到执行这些标准、制度、法规等文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标准、制度、法规的不断健全,我国的救捞系统和海军防救部队建设得到健康发展,在国际上也已具有一定的影响。

四、学术活动有利于海上救生和水下工程的完成

  海上救助、沉船打捞和潜水作业是非常艰苦和复杂的工程技术,加之水文气象、海区水下各种复杂情况,作业情况千变万化,有些情况甚至难以预料。因此,在完成海上救生和水下工程的工作中,工程技术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工程技术经验,同时也要吸收其他兄弟单位在完成各种工程中的经验,才能顺利、快速、圆满地完成海上救生和水下工程任务,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军事效益和社会效益。

  交通部救助打捞局和救助打捞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中国救助与打捞》及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正是为海上救助、打捞工程、潜水作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了一个总结、交流工程技术经验的机会和舞台。无论是在组织指挥、装备投入、力量调配、安全措施,还是在工程技术方面,都有全面、细致和系统的总结。通过技术总结和交流,促进了工程的指挥员、组织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同时对其他单位吸收各种工程组织及技术经验,更好地完成自己海上救生、水下工程等任务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些经验还促进作业装备、技术不断改进,提高海上工程作业效率,使我国海上救助能力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前进。

五、学术活动有利于海军防救部队的建设和发展

  中国航海学会救助打捞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海军防救系统积极参加学会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在《中国救助与打捞》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科研、技术等学术性文章和工程技术总结。同时也使我们学到了不少地方救捞系统各单位的好经验。不断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救捞装备、技术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使我们开拓了眼界。通过学术交流活动使我们各级指挥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指挥、业务能力不断提高,促进了海军防救部队装备、技术方面的建设和发展。

  装备、技术对部队而言,是部队战斗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各种防救装备的先进与落后,技术水平的高与低,可直接影响部队战斗力的水平的发挥,对海军防救部队来说就是影响海上救生能力的发挥。装备、技术的发展和提高也是海军防救部队建设的关键问题,并得到了军队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怀和重视。防救装备不断更新和发展,防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海军防救部队基本具备在复杂环境下和较深水域完成各种救助、打捞和潜水作业任务的能力。为海军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地方救助打捞部门和海军防救部门均为国家的海上救助力量。自组建以来,就有着悠久的合作历史,相互学习,相互支援是我们的光荣传统。在解放初期的长江航道清理、六十年代的“跃进”号调查、七十年代的“阿波丸”号沉船打捞以及一系列重大的海上救助、打捞、潜水作业中军队和地方的工程技术、潜水人员都并肩战斗流下了辛勤的汗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过优异的成绩。在中国航海学会救助打捞专业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之际,祝愿我国救捞事业蓬勃发展。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建设我国现代化海上救生力量共同奋斗。

二 00 三年九月二十八日


上两条同类新闻:
  • 军地交流的窗口,共同进步的历程
  • 情似佳酿

  •  

    Copyright:China Rescue and Salvage Association
    版权所有:中国航海学会救助打捞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