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ate }}

{{ time }}

□ 站 内 搜 索 □
请输入查询的字符串:


标题查询 内容查询

行业新闻     
通知公告     
规章制度     
水下技术     
海工技术     
综合技术     
综合信息     
救捞技术     

 
春风化雨 馨香满园
发布时间: 2004/9/16 12:16:43 被阅览数: 5940 次

——写在中国航海学会救捞专业委员会成立 20 周年之际  

广州打捞局 黄贤俊 

  救捞工程实践告诉我:救捞行业是一个知识和技术涉及面非常广的行业。作为救捞工程技术人员,不管是从事海难救助、沉船打捞、潜水服务,医学保障还是海洋工程、远洋拖带、大件驳运、水工建设或其他技术工作,做好这其中每一项具体的工作,都需要有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同时需要了解掌握相关行业的知识和技能。比如我所从事的重特大件驳运来说,就需要船舶、航海、物流、船检、海事、海商法等多方面的基本知识。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一直在学习和钻研。但是,我深知,书本学习和个人实践毕竟是太有限,技术交流和经验借鉴就极具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国航海学会救捞专业委员会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的桥梁,会刊《中国救助与打捞》(包括学会论文集)成为我们技艺切磋和取长补短的平台。对于我们基层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说,学会和刊物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首先,学会和刊物为我们基层工程技术人员学习领导讲话、领会精神内涵提供了一个途径。在学会举办的活动中,在会刊刊出的文章中,各级领导的讲话分析了国内国际救捞行业的情况和形势,开阔了我们的视野,拓展了我们的思路,为我们指引了努力的方向。

  交通部张春贤部长对 2003 年救捞系统工作会议作重要批示:“救助局、打捞局都必须围绕救助这个中心,努力提高救助打捞水平,务求做到及时、快速、有效。与此同时,要积极做好发展救捞经济、干部职工队伍建设及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希望救捞系统各级干部谦虚谨慎,再接再厉,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以与时俱进、奋发有为的精神顽强拼搏,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救捞事业的新局面。”

  交通部洪善祥副部长在东海救助局和上海打捞局筹备组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救捞体制改革以后,国家将逐步加大对救助打捞的基建投入和事业费投入。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速度落实‘十五'规划,尽快改善救助和打捞工作条件,提高救捞能力。”“从讲政治的高度,正确把握和处理好稳定、改革和发展的关系,要确保稳定,保持正常的生产、经营、安全等工作的进行,同时要立足发展,勇于改革、创新,努力做到新起点、新机制、新面貌,开创新局面。”

  交通部翁孟勇副部长在救捞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对救捞系统给予了充分肯定:“实践证明,我们救捞系统职工队伍的素质是过硬的,作风是顽强的……”“我们为我们国家和交通部系统有着这样一支吃苦耐劳敢打敢拼、特别能战斗的队伍而感到自豪。”“事实表明,我们国家需要有这样一支强大的专业救捞队伍。”

  在 2003 年工作会议上,部局宋局长为我们描绘了救捞系统 20 年的发展蓝图:“在国家政策扶持和交通部的直接领导下,国家专业救助打捞力量必将与我国海洋事业的迅猛发展保持同步,实现跨越式发展……建成一支装备精良,对发生在我国搜救责任区内的海上险情具有海空立体救助手段,可在复杂气象和恶劣海况条件下实施快速有效救助的海上专业救助队伍……建成装备精良,技术先进,手段完备,综合救捞能力强,具有自我维持生存并具有一定自我发展能力的专业打捞队伍,能够胜任各类抢险打捞任务,全面打入海洋开发、海工服务、远洋拖航、重大件吊装运输国际市场并占有较大的份额。”

  交通部领导的批示和讲话,饱含了对救捞系统的关心和厚爱;宋局长描绘的救捞发展规划将鼓舞我们在新的征程中再创佳绩。

  在庆祝救捞系统创建 50 周年的时候,部救捞局和各救捞局主要领导都亲自执笔撰写文章,回顾救捞系统的风雨历程和光辉业绩,在那热情洋溢、文才焕然的字里行间,无不透漏出对救捞事业的无限热爱,对救捞事业明天的信心满怀,给我们极大的精神鼓舞和动力支持。

  学会活动和会刊,开拓了我的视野,增长了我的见识。学会活动中的产品展示、刊物中的“热点报道”、“它山之石”等栏目,极大地增广了我们的视角,增长了我们的见识。在这些活动中,我们了解了国内国际先进的技术和产品,了解了许多重大工程的基本情况。像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日本渔业船“爱媛”轮深水打捞工程介绍,给我们以详尽的资料,给我们带来启迪,同时引发了我们对我国救捞现状的思考。

  “救捞史话”等栏目中刊登的许多文章如《救捞事业辉煌五十年》、《彭德清与打捞“阿波丸”》、《我与救捞事业同成长》、《旧中国的救捞潜水活动》,不但让我们了解了救捞事业的昨天,也让我们在缅怀为救捞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老一辈同时,让我们懂得救捞事业的今天来之不易,激励我们为救捞事业的明天而奋斗。

  在会刊的众多栏目中,特别吸引我的是会刊捷报频传,报道了一起又一起海难救助的圆满完成、一个又一个重大工程的胜利完工。这些工程凝聚了我们救捞人的心血和汗水,展现了我们救捞人的聪明才智和英雄气概。救助打捞大连“ 5 · 7 ”空难和台湾“ 5 · 25 ”空难、搜救“海空卫士”王伟、救助万吨级失火液化气船“ GAZ POEM ”轮、救助超级油轮“俄尔浦斯——亚洲”号、救助搁浅触礁的危险品船“ ACCORD ”号,以及广州救捞局成功安装上海外环隧道、烟台救捞局成功完成赵东项目、上海救捞局 5 万吨级半潜驳“重任 3 ”号改装成功装载 20 几艘船舶首航欧洲等等,这些海难救助和工程实践,不仅给我们提供了成功范例,而且展现了救捞事业的蓬勃发展和美好前景,激励我们勇往直前。

  学会和会刊提高了我的专业技能、丰富了我的实践经验。

  学会活动中的学术交流,会刊中的有关技术论文是我关注的重点。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撰写了大量文章。这些文章,有工程详细介绍,有经验总结,也有研究心得,极富借鉴和参考价值。不管从事救捞行业中的何种具体技术工作,我们都能在会刊中找到自己关注的内容,摄取相关知识和宝贵经验。以我为例,《大型结构件海上运输风险因素分析和运输安全过程控制》、《赵东项目工程——海洋工程新起点》、《抓好“小问题”,能有效防止船舶海难事故》、《层次分析方法在救捞工程决策中的应用研究》、《风险分析方法在救捞工程中的应用探讨》、《用 EXCEL 进行海船配载计算》、《复杂情况下搁浅舰船的稳性及稳度计算》等文章,就对我所从事的重大件运输工作非常有帮助。在工作学习之余,我也及时进行总结,写成了《重特大件驳运的安全性探讨》、《半潜驳载运大型沉箱的技术实践》、《重大件设备的吊装技术与安全》等文章发表在刊物或论文集中,以期抛砖引玉,产生共鸣。

  还有一些文章,对我们转换思路、加强思考大有裨益。比如,《入世后对我国航运业务及其延伸行业的影响和应采取的对策》,该文分析了入世对交通运输行业特别是救捞行业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措施。该文能够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加入 WTO 后,我们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所面对的新问题,需要用新思路来看待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试论沉船强制打捞情况下代执行人的权益保护问题》,该文详细分析了一个具体案例,说明我们在工程实践中应该注意有关法律问题。

  学会和刊物还成为我们情感交流的桥梁。

  在学会活动和论文交流中,我有幸拜访了许多我国救捞系统及相关行业的前辈专家,他们的谆谆教导促进了我的学习工作。同时,我也结识了业界的同行与朋友,为今后更好的学术交流和技艺切磋创造了条件。

  总之,正如交通部前部长黄镇东同志所说:《中国救助与打捞》刊物已经“成为广大救捞职工的良师益友,成为沟通和联系社会各界的桥梁和纽带”。

  “春风化雨香满圆!”

  作为一名救捞职工,我深信,学会和会刊在新形势下,一定会成为我们大家共同的园地;在大家的辛勤耕耘下,必将硕果累累


上两条同类新闻:
  • 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促进我国海上救助打捞能力的不断发展
  • 军地交流的窗口,共同进步的历程

  •  

    Copyright:China Rescue and Salvage Association
    版权所有:中国航海学会救助打捞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