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医学研究所 杨 涛 张 剑 金阳升
由于上海石化水厂的地下输水管渠沿线地面多处溢水,为了及时发现问题,消除不安全隐患,确保该地区生产和生活用水安全, 2002 年 10 月,潜水员下水对该输水管渠内部进行了探查,并对管渠中有问题的地方进行了摄像,为安全评估提供资料。我们负责了这次水下探查的医学保障工作,现将其总结如下:
1 潜水作业条件及潜水员
• 主要潜水设备与装具
HJ-801 型潜水装具、 300 米 供气管(脐带)、干式服、潜水电话、水下 摄像 机 、气体过滤器 及空气压缩机等。 所用气源为由 4 个 40L 压缩空气瓶组成的气瓶组 。
• 潜水现场情况
地下输水管渠中水下环境黑暗,能见度很低。管渠内地形较为复杂,有一些倒虹和转弯。水底非常光滑,潜水员站立及行进有一定困难。潜水员在探查时携带物品较多,如水下摄像机、金属探杆等。 水深约 2~ 11m 。潜水员下水后,在管渠内小水流运行的情况下进行探查。 水下需探查的距离较长( 最长距离 270m ) 。 由于采用 管供式潜水方式,潜水员在 管渠 中始终拖着一支与水面上的气源相连的供气管(脐带)。 本次潜水作业潜水员的劳动强度较大,并有较高的危险性。
1.3 潜水员
2 名潜水员均为职业潜水员,一名 26 岁,一名 28 岁,潜水工龄 9~10 年,近 2 个月内均参加过 30m 以浅的潜水,无潜水疾病史。
• 潜水探查的实施及医学保障
2.1 潜水前准备
潜水工程开始前,潜水员和其他工作人员充分了解该工程及现场的详细情况,各部门都制定了相应的保障预案及应急处理措施。以潜水疾病的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为重点,潜 水 医师对潜水员进行了相关的潜水医学知识教育。配备了必要的潜水医保用品及其它的外伤和急救用的药品和医疗器械。对潜水期间潜水员的饮食、作息作了严格的规定。要求潜水员在施工期间每晚洗热水浴。设备保障人员每天对潜水装具进行全面检查,确保潜水装具性能符合使用规定。
潜水员着装之前,对潜水装具的面罩和咬嘴部位进行清洗和消毒;潜 水 医师对潜水员的身体状况进行询问,各方面感觉良好的潜水员方可着装下潜。
2.2 潜水作业方法
本次水下作业形式为管供式空气常规潜水。 2 名潜水员轮流下水。每次作业时, 1 名潜水员着 HJ-801 型潜水装具,从一个探查点入水后顺水或逆水方向进行探查。探查作业上午、下午各进行一次。潜水作业严格按照“潜水作业安全规范”执行。水面上供气管和讯号绳也均由潜水专业技术人员操作。现场指挥通过潜水电话与水下探查的潜水员联系,指挥水上人员的操作,协助潜水员完成作业任务。潜 水 医师记录潜水作业时间,根据潜水员的水下感觉和水下具体情况,与现场指挥协调执行潜水作业计划。由于潜水深度较浅,潜水员每次作业结束后不经减压直接出水。潜水员出水 后潜水 医师及时了解其身体状况,并对其进行严密的医学观察。
• 结果
本次潜水探查进行了 9 天,潜水作业 17 人次。水下探查距离合计约 3000m ,最长的一次为 270m 。水下作业时间合计约 33h ,最长的一次为 2h40min 。
潜水员每次出水后脉搏较下水前明显加快,最快时达 92 次,但经休息后很快就恢复到原有水平。潜水员在水下作业时呼吸频率最快时达到 34~40 次,表明其劳动强度较大。当探查距离较远、潜水时间较长时,潜水员出现了烦躁和焦虑情绪。出水后,表现出明显的疲劳感。探查作业期间,未发现潜水员出现任何减压病症状。潜水第四天开始,两名潜水员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外耳道痒痛,听力未下降。令潜水员每次作业之后保持外耳道干燥,并用棉签蘸氯霉素药水搽拭外耳道皮肤。其中一名迅速好转,另一名发展成为轻度蜂窝组织炎,口服头孢氨苄胶囊 2 天后好转。期间,一名潜水员出现小腿外伤和阴囊皮肤挫伤,经清创处理后愈合。
• 讨论与体会
潜水员在较高的静水压环境中会出现典型的心率减慢。一般压力愈高,减慢愈明显。大多数潜水员的心率减慢在离开高压环境或出水后数小时内可恢复至原来水平。心率减慢一般认为是高分压氧引起的心血管的适应性反应 [1] 。而本次作业中潜水员出水后却心跳加速,可能是由于水下作业劳动强度较大引起的,这种变化掩盖了高分压氧的作用。
以往认为 12m 以浅的潜水不可能发生减压病,故对较浅深度潜水的医学保障不够重视。国外有报道 7.6m 水深,重劳动,水下工作时间小于 2 小时,未减压直接出水后出现关节疼痛,加压治疗后消去;我国海口市港务局的一名潜水员在 6m 水深工作 2 个多小时,直接出水后也出现膝关节疼痛,各种临床治疗无效, 1 周后经加压治愈。这说明较浅深度也可以发生减压病,但所报道的减压病均是发生在重体力劳动之后 [2] 。本次潜水作业深度不大,但水下 探查距离较长, 劳动强度较大,每次作业后潜水员不经减压直接出水,出水后有明显疲劳感。施工期间潜水员加强营养,保证休息充分;每晚洗热水浴辅以减轻疲劳,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其体内的氮气脱饱和。我们在潜水员每次出水后对其进行了严密观察,未发现减压病症状出现。
外耳道炎等感染问题在潜水作业中比较常见,处理不当有时会影响潜水作业的正常进行 [3 , 4] 。此次水下探查期间,两名潜水员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外耳道感染。潜水员在潜水结束后须注意保持外耳道干燥,今后还可考虑采取一些预防性措施,如作业期间每天用医用洗必太溶液或硼酸酒精滴耳液搽拭外耳道、对头盔的通讯耳塞部位进行仔细消毒等。
职业潜水对潜水员有较高的身体素质要求,同时也要求其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由水下特殊环境和水下条件的复杂性决定的。潜水员在常规潜水时的心理应激因素特点主要表现在对作业环境(高压、黑暗、孤独及寒冷等)不适而产生的恐惧心理 [5] 。本次作业过程中,潜水员在水下黑暗环境中单独作业,当探查距离较远、潜水时间较长时,出现了烦躁情绪;探查结束返回途中出现了焦虑,这种心理在疲劳状态下尤其明显。施工期间的日常生活中,潜 水 医师经常与潜水员就探查中出现的问题相互交流,并解答一些潜水医学相关问题。作业时也注意经常通过潜水电话与水下探查的潜水员联系,协助其完成潜水探查任务,同时也对潜水员的心理状态起到一定的稳定作用。
潜水医学具有“医工结合”的特点。保障的医师除要掌握潜水医学专业知识外,还须具备作业现场使用的高气压设备及潜水装具方面的一些知识,特别是涉及到潜水员健康和安全的一些问题,比如潜水作业时气源(气瓶组)的最低压力值及其所能供潜水员呼吸的时间长短以及潜水装具的使用方法等等。潜 水 医师对潜水施工方案也要有一定了解,便于掌握潜水作业时潜水员在水下的状况,以便在问题出现时及时采取一些医学应急处理措施。这些方面对 于潜水 医师做好潜水现场的医学保障工作都是很有益的。本次潜水作业深度较浅,但由于作业的难度和危险程度较高,项目负责部门对医保工作非常重视,把医学保障作为安全措施列入施工方案中。现场各部门对医保工作的积极配合以及医保措施的实施也是保证这次长距离潜水探查任务安全顺利完成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 杭荣椿 . 海军潜水医学 [M]. 上海 : 第二军医大学, 1993. 87-88.[2] 龚锦涵 . 潜水医学 [M]. 北京 : 人民军医出版社, 1985. 215-216.[3] Anonymous. Divers'ear[J]. British Med J, 1977,29(10):1104-1105 . [4] Losonskey G.Infections associated with swimming and diving[J].Undersea Bio Med,. 1991,18(3): 181-185.[5] 王新民 , 肖卫兵 , 张郓城 . 关于潜水员的心理学问题 [J]. 海军防险救生 , 1997,8: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