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局、海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李允武
地球上的海洋总面积约 3.6 亿平方公里,占地球表面积的 71% ,大洋的体积约为 137000 万平方公里。海洋中心部分叫洋,边缘部分叫海,但也有处于大陆之间、伸入大陆内部或被包围于海水之中的海,如地中海、黑海。海只占海洋面积的 11% 。我国面临太平洋及其所属渤、黄、东、南四海,大陆海岸线长 1.8 万多公里, 6000 多个岛屿,海岸线长达 1.4 万多公里,有广阔的海岸带、滩涂、内海和浅海大陆架。我国由 300 多平方公里的领海和管辖海域。因此,我国既是一个内陆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陆地资源日益匮乏,我们不得不想;海洋索取食物、资源。
一、海洋调查观测和服务
我国继 1958-1960 年全国海洋调查之后 ,1980-1987 年进行了多学科的全国海岸带与海洋资源综合调查,获得了 35 万平方公里的资料,为综合开发海洋提供了科学依据。对 45 万平方公里的海域进行了海洋污染综合调查,基本上查清了我国近海主要污染物来源、分布、入海通量,作出除了个别海区外,污染尚不严重的评价,建立了长期监测系统。但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生活污水排海量日益增加,近海环境质量恶化,赤潮灾害频繁发生。这种趋势急需注意,我国 21 世纪发展纲要中已把陆地和海洋的可持续开发作为指导思想。
我国独立或与外国合作进行了大洋调查,如西太平洋热带海气相互作用的调查;与日本合作进行黑潮的调查每年 2 次,太平洋中部多金属结核调查 5 次,南大洋考察 2 次等。我国正在建设立体海洋观测网,以长期观测近海。其中海洋卫星正在论证中,风云一号气象卫星上载有观测海洋的通道;航空遥感已用于海水和 渔场水温以及沿海污染的监测;自动观测的岸站已形成系统,在沿海布设的遥测锚泊浮标网已大部完成。我国已掌握了制造海洋观测所用仪器设备的技术。在 863 计划中,海洋技术是一个独立的领域,包括海洋观测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海底资源开发技术三个主题。我国已建立起了海洋资料中心和海洋预报中心,向全国提供资料及预报服务,从 1986 年起,在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发布海浪、温度预报及风暴潮警报。此外,还专对远洋轮提供最佳航线预报,为石油开发提供海洋水文、气象资料,为渔民提供渔场水温速报等。在污染监测基础上,开始执法管理工作,并开始划定倾废区。
二、海岸工程
海岸工程包括海港建设、围海、河口治理、海上疏浚、海岸防护等。近年来,我国建立了一批港口和深水泊位,增加了 1 亿多吨吞吐量。 1995 年全国港口总吞吐量达到 7 亿吨。并建成一批集装箱、煤、油码头,深水泊位水深达 10 ~ 25 米。由于加强了对水文、沉积、波潮、地质条件及国民经济的综合分析和港址综合 评价,分析中广泛应用了计算和模拟技术,利用地震和声学方法探测海底,使港口建设水平大大提高。
三、近海工程及石油天然气的开发
我国近海有 16 个以新生代沉积物为主的盆地,都可能有油汽资源,估计储量为 150 亿~ 300 亿吨。目前已经完成地质普查工们及沉积盆地早期资源评价。除自营外,还与英、法、日、美等国公司合营进行勘探。已找到含油气构造 38 个、油田 16 个、气田 1 个,但油田地质构造比较复杂,规模较小的边际油田、超浅海油 田相当多,且油中含蜡高。 1987 年后,在渤海和南海的勘探有了突破。在勘探中加强了对地质的综合研究,在地球物理勘探方面,掌握了三维地震等整套技术和解释评价,钻井、测井技术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目前,我国海上找油已探明储量 17 亿吨,天然气 3500 亿立方米, 1994 年,海上产油已达 720 万吨,产值占海洋产业的 6 . 4 %。 1995 年产油 900 万吨; 1997 年产油 1600 万吨,天然气折合石油 400 万吨。到本世纪末将全部还清外国投资。
在近海工程方面, 60 年代我国即能建造固定式和自升式钻井平台, 80 年代可按国际标准为国内外建造钻井平台和生产平台。我国建造的钻井平台, 80 打过 5000 多米深的井,也能打水平井和丛式井,并且已经造出现代化自动控制的采油平台和储运设备。
我国拥有先进的水池、结构试验设备、计算站。近年对导管架结构、张力平台、适合极浅海的浮式生产系统、极浅海勘探用的履带行走机构和气垫平台、天然气的液比运输等都做了深入研究。
四、海洋运输和造船
1986 年,我国沿海的主要港口完成运输量就已达到 37146 万吨,基本上扭转了压船压货现象。远洋运输完成 5948 亿吨公里,在世界远洋运输不景气的状态下保持了活力。
我国造船业目前排在世界第三位, 1992 年船用柴油机产量为 110 万马力,而日本则为中国的 7 倍,韩国为中国的 4 倍,我们曾为挪威建造的 11 . 5 万吨穿梭油轮是我国迄今为止吨位最大、技术水平最先进的船舶。由于采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开发新船型的速度加快,在引进基础上生产新型柴油机。船上广泛应用了导航 仪、卫星通信系统和计算机控制系统。
五、潜水、潜水医学和潜水器
潜水科学,我国起步较晚,但近些年来发展很快。根据军用援潜救生需要,研制了深潜救生艇,解决了大深度海洋环境下船的总体性能、材料、浮力微调自动定深、水下开舱及对接、动力源、生命支持系统等技术问题。已经掌握了全人形单人常压水器的设计方法、加工工艺和测试手段。研制成功了打捞水下设备用 的多功能机械手。 1987 年第一台无人遥控潜水器在 200 米 深处通过试验,现在已形成系列产品, 6000 米 无人无缆潜水器已成功地用于太平洋多金属结核调查。
在饱和潜水方面,已进行了氮氧、氦氧、氦氮氧的模拟试验。 1987 年完成 300 米 氦氮氧饱和潜水模拟,是呼吸装具、加热潜水服、水下作业工具、水下通道、模拟高压艇、潜水生理学、潜水程序等的综合研究。
六、海洋渔业
我国是海洋渔业第一大生产国。 1992 年捕捞量为 933 . 7 万 、吨, 1994 年则超过千万吨。 1997 年达 1390 万吨,捕捞占海洋渔业总产量的 7 成,养殖占 3 成。发展速度快的原因是重视生态工程,调整海洋捕捞结构和渔区产业结构;加速发展海水养殖;合理开发滩涂及海岸带;养殖珍贵品种等。为避免前些年掠夺性捕 捞现象的发生,压缩了近海底拖网等。发展外海生产,开发新的资源品种,如马面鱼、(鱼是)鱼、远东拟沙丁鱼等。开辟了远洋渔业,到西非、白令海和伊朗海域捕鱼。近年来实行伏季体渔制,已初见成效。
海水养殖生产,养殖面积已达 550 万亩,产量已达到百万吨以上,而已海藻养殖比重下降,虾、鱼、海珍比重大幅度上升。人工育苗、养成技术获得突破,对虾养殖产量已达 8 . 3 万吨。鲍鱼、扇贝、网箱养鱼、海水池塘养鱼发展很迅速。在综合利用、推广 新技术上做了很多工作,如珍贵海产的人工放流、人工鱼礁试验等,共投放鱼礁 28700 个。在应用生物工程培育优良品种、生态养殖、病害防治、产品深加工(药物、食品)等方面发展很快。
七、海水资源及海地砂矿
海水中含有多种资源,盐是人类日常生活必需品和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海水也是镁、钾、硼、溴、碘等元素及其盐类的重要来源。海盐是海洋开发的重点产业, 1992 年我国的海盐产量为 1978 万吨,居世界首位。近年来的发展是综合利用、深加工和开展多种经营,利用制盐剩下的若卤。也可以生产比钾、溴、芒硝、氯化镁等 40 多种产品。
由于我国沿海淡水资源严重不足,预计到 2000 年,将缺水 10 %,即 700 亿立方米,而华北、东北又占 70 %,海岛缺水影响到开发,海水淡化使海水变成可饮用或工农业用的淡水是当务之急。我国在电渗析、反渗透法淡化的机理、制膜技术及小型淡化 器的制造上做了很多工作。电渗析法所用的高分子膜已有 43 种, 商品化的已有 19 种,聚乙烯异相膜已大批生产。近年来反渗透淡化法发展很快。最适用于淡化海水的是蒸馏法,我国已制成 1000 吨的试验装置。具备设计大、中型多级闪蒸和垂直管高效蒸发淡化装置的技术,小型装置已在船舰上使用。目前,全国正在运行的各种海水淡化装置已达几千台,总造水能力几十万吨/日。海水也可直接利用,已在沿海的火电厂中用作冷却水,在香港还用来冲厕所。但海水直接利用时必须考虑其对管道的腐蚀作用。
现已探明,世界大洋洋底部存在着 300 亿吨多金属结核,这些多金属结核中含有铜、钻、镍、锰、铁,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但由于位于 4000 ~ 5000 米的深海之下,大量开发的技术性问题还未解决。我国经过多次调查勘探,在太平洋东部 C—C 区发现大片金属结核矿区。国际海底委员会已批准我国为 “ 先驱投资国 ” ,对 7.5 万平方公里矿区享有开采权。我国已发现有工业开发价值的海滨砂矿有钛铁矿、锆英矿、独居石、金红石、磷钇矿、铌钽铁矿、玻璃砂矿以及建筑用砂,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山东,已形成产业。钛铁矿年产量已超过 10 万吨,独居石还有出口。
专家预测 21 世纪将是海洋世纪。我国规划到 2020 年海洋产业总产值将达到 3 万亿元,海洋产业增加值将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10 %左右。海洋将要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摘自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中共北京市为党校、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叩响高新技术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