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ate }}

{{ time }}

□ 站 内 搜 索 □
请输入查询的字符串:


标题查询 内容查询

行业新闻     
通知公告     
规章制度     
水下技术     
海工技术     
综合技术     
综合信息     
救捞技术     

 
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暨庆祝首届“航海日”活动-------郑和航海知识介绍(一)
发布时间: 2005/6/1 10:28:42 被阅览数: 7161 次

一、郑和生平事迹
   
我国明代的伟大航海家郑和,原名马和,诞生在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昆明市)一个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有名望的家庭。根据郑和父亲的《马公墓志铭》、《郑和世系家谱》及其他相关资料可知:郑和远祖是西域人,宋朝时迁入中原。他的祖父、父亲都曾去过伊斯兰教圣地天方(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朝圣,被人们尊称为哈只(意即巡礼人或朝圣者)。
   
郑和出生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率军攻占云南,战乱中郑和被俘阉后随傅友德征战多年。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郑和随军到了燕王府,成了燕王的近侍。由于“公勤明敏,谦恭谨密,不避劳勚”,深得燕王的信任。
燕王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死,由于太子朱标早死,由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惠帝(也称惠宗),年号建文,故又称建文帝。对此诸王多有不服,诸王中燕王实力最大。建文帝为巩固中央皇权,采纳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削藩建议,削了一些藩王,于是朱棣以“清君侧”“靖难”为由,于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起兵发难,史称“靖难之役”,历时四年。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攻占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登上皇帝宝座,年号永乐。1403年为永乐元年,史称明成祖,又称永乐帝。“靖难之役”中的郑村坝(在北平东南)一仗,是关键一战。在该战役中,郑和建立军功。永乐二年正月初一(1404211日),朱棣赐他姓“郑”,自此,改原名“马和”为“郑和”。同时又升任为内官监太监(正四品)。  
   
明成祖朱棣为加强对外友好交往,强调“宣德化而柔远人”,“共享太平之福”,提高明帝国在东南亚和海外国家的威望,沟通国际贸易、促进中外文化科技交流,于永乐三年(1405年)任命郑和为出使西洋各国的正使总兵太监,并六次派他下西洋。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朱棣病死,其子朱高炽即位,为明仁宗,改年号为“洪熙”。仁宗下令下西洋的船队全部停止活动。洪熙元年(1425年)二月,明仁宗命郑和任“南京守备”率下西洋的官兵守卫南京。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明仁宗去世。其子朱瞻基即位,是为宣宗,改年号为“宣德”。明宣宗看到郑和下西洋停止后,海外诸国与中国的关系渐渐疏远,“外藩贡使多不至”。为扭转这种局面,宣德五年闰十二月(14311月),又派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宣德八年(1433年)三月,在返航途中郑和病逝于古里。七次下西洋的实践,证明了郑和是一位伟大的航海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和军事统帅。
这位海之骄子,殉职于他热爱的航海事业。郑和墓在南京城外牛首山。郑和因无子立其兄马文铭之子为嫡,名赐,字恩来。
二、郑和七下西洋
    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下西洋访问各国。船队由大小船只百余艘,人员二万七千八百余人组成。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远航至东南亚、印度洋,最远到达红海与非洲东海岸,遍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航程远、历时久、船舶数量多、吨位大、船员众多、组织严密、造船和航海技术先进,影响深远,为中外航海史之壮举。郑和率船队下西洋远在欧洲人所谓“地理大发现”的大航海之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是比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87年,而哥伦布船队只有3艘帆船,其中最大的排水量不到250吨,共有水手约88名;比达•  伽马1497年率领的葡萄牙船队到达印度卡利卡特要早92年,而达.伽马船队只有4艘船,其中最大的排水量只有120吨,船员约160人;比麦哲伦1519年开始环球航行要早114年,麦哲伦船队共有5艘船,最大的排水量只有130吨。
郑和七次下西洋航经的主要国家、地区和来往日期
   
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711日),明成祖朱棣命令郑和组织船队下西洋。他与王景弘率领这支船队,从南京龙江港起航,经江苏太仓刘家河编队集结出海,驶向福建长乐县太平港驻泊等候东北季风到来,冬天,郑和率船队从福建闽江口五虎门开洋远航,经南中国海域,首先到达占城(今越南归仁),然后到达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满刺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旧港、阿鲁、苏门答刺、南巫里(以上四地均在今印尼苏门答腊岛上)。从南巫里进入印度洋到达锡兰山(今斯里兰卡)然后到达小葛兰(今印度奎隆)、柯枝(今印度科钦)、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郑和在古里立碑纪念,碑文说:“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皓同风,刻石于兹,永昭万世。”这是郑和在国外建立最早的一块碑。郑和从这里返航。在回航途中于旧港了打击了海盗陈祖义的袭扰,首次用兵大获全胜,为东南亚海域铲除了祸患,维护了海上航行的安全,受到了各国人民的称赞。郑和船队于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102日)回国。
   
第二次下西洋。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1013日)。郑和回国后,立即进行第二次远航准备,主要是送外国使节回国。这次出访所到国家有占城、渤尼(今文莱)、暹罗(今泰国)真腊(今柬埔寨)、爪哇、满刺加、锡兰、柯枝、古里等国。到锡兰时向有关佛寺布施了金、银、丝绢、香油等。永乐七年二月初一(1409215日),郑和、王景弘立了《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记述了所施之物。此碑现存科伦坡博物馆。郑和船队于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
   
第三次下西洋。永乐七年九月(140910月)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启航,11月到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同年十二月,从福建五虎门出洋,顺风疾驶经过十昼夜到达占城,作短暂停留后派出一支分  船队从占城直接驶向暹罗。郑和大  船队离开占城又到真腊,然后顺风到了爪哇、淡马锡(今新加波)、满刺加。郑和在满刺加建造仓库,下西洋所需的钱粮货物,都存放在这些仓库里,以备使用。郑和去各国的船只,返航时都在这里聚集,装点货物,等候南风开航回国。这里是郑和船队下西洋的一个中转站。郑和船队从满刺加开航,经阿鲁、苏门答刺、南巫里到锡兰。在锡兰郑和又另派出一支分船队到加异勒(今印度半岛南端东岸)、阿拔巴丹和甘巴里。郑和亲率大  船队去小葛兰、柯枝,最后抵古里,于永乐九年六月十六日(141176日)回国。
   
第四次下西洋。永乐十年十一月十五日(14121218日)朝廷命令郑和进行规模更大的一次远航。为了完成这次出使任务,他专程前往陕西西安礼聘大清寺的掌教哈三当翻译。于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冬开始远航。首先到达占城。作短暂停留后,郑和派出一支分  船队到彭亨和急兰丹(均在今马来半岛上),自己率大  船队驶往爪哇。在爪哇停留一段时间,就开航到旧港、满刺加、阿鲁、苏门答刺。从这里郑和又派分  船队到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而大  船队从苏门答刺驶向锡兰。在锡兰郑和又再次派分  船队到加异勒,而大  船队驶向古里,再由古里直航忽鲁谟斯(今伊朗波斯湾口阿巴斯港格什姆岛)。这里是东西方之间进行商业往来的重要都会。郑和船队从此启航回国,途经溜山国,该国为女王执政,被称为女人国。该国海域海水盐分较低,浮力较小,故称弱水,船到这里吃水变深,且风大礁多,航海者多不敢从此经过。郑和船队前往时,国王派有经验的老船长前来宝船导航,使船队平安到达。后来郑和船队把溜山国作为横渡印度洋前往东非中途停靠点。郑和船队于永乐十三年七月八日(1415812日)回国。这次航行郑和船队跨越印度洋到达了波斯湾。
    
第五次下西洋。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十日(14161228日)朝廷命郑和送“十九国”使臣回国。郑和船队经过一段准备后于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远航,首先到达占城,然后到爪哇、彭亨、旧港、满刺加、苏门答刺、南巫里、锡兰、沙里湾尼(今印度半岛南端东海岸)、柯枝、古里。船队到达锡兰时郑和派一支分  船队驶向溜山,然后由溜山西行到达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不刺哇(今索马里境内)、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大  船队到古里后又分成两支,一支船队驶向阿拉伯半岛的祖法儿、阿丹和刺撒(今也门民主共和国境内),一支船队直达忽鲁谟斯。每次郑和船队回来时都有些国家的使节同来中国访问。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日(141988日)郑和船队回国。
   
第六次下西洋。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33日),明成祖命令郑和送十六国使臣回国。为赶东北季风,郑和率船队很快出发,远航到达国家及地区有占城、暹罗、忽鲁谟斯、阿丹、祖法儿、刺撒、不刺哇、木骨都束、竹步(今索马里朱巴河)、麻林、古、里、柯枝、加异勒、锡兰山、溜山、南巫里、苏门答刺、阿鲁、满刺加、甘巴里、幔八萨(今肯尼亚的蒙巴萨)。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日(142293日)郑和船队回国,随船来访的有暹罗、苏门答刺和阿丹等国使节。
   
第七次下西洋。宣德五年六月九日(1430629日),明宣宗朱瞻基命郑和再次出使西洋。同年闰十二月初六,船队从龙湾(今南京下关)启航,23日集结于刘家港。在刘家港,郑和等立《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绩碑》。船队到达福建长乐太平港,在南山三峰塔寺立了《天妃灵应之记》石碑。两碑都记下了他们六次出航的历程。宣德六年十二月九日船队从五虎门出洋。这次远航经占城、爪哇的苏鲁马益、旧港、满刺加、苏门答刺、锡兰山的别罗里港。经由古里、忽鲁谟斯、祖法儿、木骨都束、竹步,再向南到达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然后开始返航。当船队航行到古里附近时,郑和因劳累过度一病不起,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逝世。郑和船队由正使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经苏门答刺、满刺加等地,回到太仓刘家港。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722日)郑和船队到达南京。
郑和七次出使下西洋,遍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各国的欢迎,与所到国家建立了和平友好关系,进行了贸易和文化交流,在各国人民中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影响深远。
   
为了纪念郑和船队在南海诸岛的活动,中国政府曾在1947年公布西沙群岛西面的一群岛屿为“永乐群岛”,东面的一群岛屿为“宣德群岛”。将南沙群岛中的一个群礁,为“郑和群礁”。清朝末年梁启超先生著有《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在近代史上拉开了研究郑和的序幕。伟大的孙中山先生在他的《建国方略》中论述到郑和说:郑和下西洋“为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196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东非索马里、肯尼亚等国,在演说中指出我国明代郑和是一位大航海家,曾访过东非索马尼、肯尼亚等国,为中非友谊作出过重大贡献。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艘现代化训练舰命名为“郑和”  号。
郑和组织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次往返于亚非各国,前后历时28年无一次失败,将中国古代的航海事业推向了古今中外无法达到的顶峰,用今天的话形容:是创造了一项木帆船集体远航的吉尼期记录!
在茫茫大海之中,郑和每次下西洋都指挥船队顺利到达目的港。分析原因,主要是依靠下述六点:一是郑和周围集中一批精通航海知识的古代航海家;二是郑和有高超的组织指挥才能;三是有坚固耐用的海船和当时精良的航海仪器设备;四是充分利用我国东南沿海和南洋的自然条件,即下半年由东北刮向西南方的东北信风,次年奏由西南方刮向东北方向的西南信风,自然的给予和恩赐,对郑和船队远航成功起到了关键作用;五是有一批服从命令听指挥、吃苦耐劳的船员队伍;六是所到国家和地区的人民的支持。

三、明郑和时期的对外交往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外交往的基本政策是“凡日月所照,无有远近,一视同仁,故中国奠安,四方所得,非有意于臣服之也”,“远迩相安于无事,以共享太平之福”,对各国要‘厚往薄来’,他的意思是不图各国臣服的虚名,和各国交往要一视同仁,以诚相待。明成祖朱棣继承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对外政策,也讲“内安诸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宣德化而柔远人”,“四夷顺则中国宁”,因此“锐意通四夷”。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敕谕各国王“祗顺天道,恪守朕言,循理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由此可见,下西洋的总目标是建立和平、友好、安定、有序的国际秩序。
朱棣还继承了朱元璋不轻易对外用兵的政策。郑和下西洋时有过三次用兵,一次是消灭海盗陈祖义,陈祖义表面接受招安,又纠集5000余名海盗偷袭郑和船队,郑和迎战,海盗全部被消灭,陈祖义等3名盗首被擒,后押回国内正法。一次是锡兰山阿烈苦奈儿发兵5万,抢劫钱粮船只,欲害使者,郑和自卫反击,阿烈苦奈儿被擒。明成祖朱棣“悯其愚无知”,不但没有杀他,还放他回去。一次是苏门答腊苏干剌谋夺王位,怨郑和赐不及己,领兵数万攻击郑和官军,郑和率众反击,擒获苏干剌。爪哇西王都马板和东王相攻杀时,把郑和正在市场贸易的170名官兵也杀了,郑和准备兴师讨伐,都马板害怕了,谴使向明朝请罪,明成祖朱棣要他赔款黄金6万两,郑和取消了用兵计划,都马板看危机过去了,就拒交赔款,郑和派人严正交涉,才服罪,交了1万两,明成祖朱棣认为“既能知过,所负金悉免之”,也不再用兵。
    
郑和下西洋对有关各国和世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明朝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外交等同样产生了重大影响。明帝国和东南亚、南亚、非洲地区的国家增进了友谊,一些小国希望明帝国支持他们抵御强大邻国的欺压,而明帝国主持了公道。郑和下西洋时调解的国家间纠纷,主要有安南和占城,满剌加与暹罗,三佛齐与爪哇,锡兰和各邻国的争端等。
    
由于在政治上友好,贸易上有利,许多亚非国家纷纷派使臣来华进行朝贡贸易,这实际上是一种官方贸易。明朝对一些国家规定三年一贡或二年一贡,很多国家不仅年年来,有的甚至一年来几次。明朝政府对违令来的,还是允许贸易。仅明代永乐年间郑和到过的海外各国派使臣来华的就有318次(不包括朝鲜、日本、琉球),国王率团来华访问的有4个国家的11位国王,其中有3位国王逝世并安葬于我国,苏禄国东王葬于德州,渤泥国王葬于南京,古麻拉朗国王葬于福州。
   
郑和下西洋传播了中华文明。当时东南亚、南亚、非洲很多国家对中国的礼仪、风俗、服饰,历法、度量衡、生产技术等,都非常崇拜,纷纷派学生到中国求学。文化的传播加速了他们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增进了和中国的友谊。中国也了解了各国的情况,也学到了外国的生产、生活经验,促进了物种的交流。郑和信奉伊斯兰教,但他对佛教、道教等其他宗教也很尊重,出航前后都要朝拜妈祖,祈求神佑。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造船业和相关的科技的发展,也促进了作为礼品和贸易物资的丝绸、瓷器、炼铁、茶叶等行业生产的发展。由于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明朝和各国关系友好,海上民间贸易也得到发展。
郑和下西洋时在海外建了一些航海分  点,也是贸易的基地,如:占城、古里、满剌加、溜山等地,都建了保存、中转物资的仓库。这些地方后来都成了华侨聚居点。东非肯尼亚的巴狄岛上加村的法茂人,就自称是郑和船队水手的后裔。
        
郑和在世界上也享有崇高威望。1874年英国驻华外交官梅辉立第一个发表了研究郑和的文章,随后荷、美、法等国学者也发表了很多文章,90年代,美国人露易斯  雷瓦西Louise  Levathes写了一本纪念郑和的著作《当中国称雄海上》(When  China  ruled  the  seas)引起西方国家的广泛关注,引发了研究郑和新的热潮。郑和下西洋时,阿拉伯人曾把郑和宝船画了下来。后来美国人把郑和宝船图和哥伦布乘坐的船进行了对比,证明两者大小相差悬殊。1998年美国地理杂志评选的1000年来全球贡献最大的100位人物中,中国入选6位,即范宽、朱熹、忽必烈、郑和、曹雪芹、毛泽东,郑和列在6人之首。英国人退役潜水艇长加文•孟席斯Gavin  Menzies  用十几年时间,研究郑和发表了《1421年—中国发现了世界》,他认为郑和是环球航行的第一人,引起世界史学界激烈争论,都说明世界对郑和的重视。郑和是世界历史上的伟人,东南亚国家尊敬郑和,保留了很多纪念郑和的遗址,在印度尼西亚有三宝垄、三宝墩、三宝洞,在马来西亚有三宝山、三宝井,斯里兰卡还保存郑和立的石碑,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柬埔寨等国都有三宝庙。在非洲的索马里布拉瓦地区还有一个中国村,叫郑和村,就是因为郑和船队曾经到过那里。
   
郑和下西洋带往各国的物资有丝绸、瓷器、铁制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手工业品、茶叶、货币、历法、衡器、书籍、药材等等,带回的物资大多是土特产,有香料、药材、生产瓷器所需的原料、珍稀动植物等。郑和是友好的使者,从他身上,世界看到了中国的民族精神,看到了中国的道德准则,看到了中国友好的诚意。郑和下西洋是人类征服海洋的伟大壮举,是“地理大发现”的先导,郑和航海图、水浮罗盘、木船水密隔舱等先进的航海、造船技术对世界航海事业都是重大贡献。郑和和西方航海探险家比较有本质的不同。西方航海探险家他们所到之处就是掠夺、烧杀、欺诈、领土扩张,以达•伽马为例,1502年他在印度洋上遇到一艘没有武装的船,达•伽马下令抢光船上的财物,船上700多人全被烧死,西方的不少航海家都有残忍抢劫的记录。


上两条同类新闻:
  • “锦集7”轮打捞出水 鲅鱼圈港恢复生产
  • “辽旅渡7”轮将被清出大海

  •  

    Copyright:China Rescue and Salvage Association
    版权所有:中国航海学会救助打捞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