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暨庆祝首届“航海日”活动-------郑和航海知识介绍(二)
发布时间: 2005/6/1 10:36:29 被阅览数: 7443 次
|
四、郑和下西洋事迹记录 1、费信的《星槎胜览》 记载郑和下西洋事迹的第一手记录,至今传世的,主要有第三、四、七次随郑和下西洋的费信所写的《星槎胜览》。费信是江苏昆山县人。22岁时选入郑和下西洋队伍中。在其所著《星槎胜览》自序中自称四次参加郑和下西洋。全书分为前后两集,前集为费信亲自考察过的22国。后集是根据收集来的资料写的,共23国,弥足珍贵。 2、马欢的《瀛涯胜览》和巩珍的《西洋番国志》 马欢是浙江省绍兴人。回教徒,随郑和第四、六、七次下西洋,任阿拉伯语翻译。他在第一次回国就开始著述该书,以后两次下西洋归来又充实所见所闻。全书共记述20国地理风情物产。 巩珍是南京人,只跟随第七次下西洋,年龄小,才“出幼”,就当了“幕僚”,往还三年,回国便写起《西洋番国志》,记海外20国事。特别是书中记录了永乐、宣德两皇帝的三条圣旨,成了今天研究郑和下西洋历史的难得史料。 3、永乐十四年,永乐皇帝在南京天妃宫立了《御刺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 4、宣德六年,郑和、王景弘在刘家港立了《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碑》,同年十一月,在长乐立《天妃灵应之记碑》,记述郑和六次远航经历与活动。 5、关于“西洋”“东洋”的分界和范围 明代初期,郑和航海时期所谓的“西洋”“东洋”是继元代而来的。但是,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东洋西洋,其内涵范围并不相同。 明代郑和下西洋的“西洋”,一般以参加下西洋的马欢《瀛崖胜览》所说为准。该书“南渤里国”条说:“国之西北海内有一大平顶峻山,………名帽山,其山之西亦皆大海,正是西洋也”。也就是以马六甲海峡西口的韦岛(Pulau We)为东、西洋的分界点。其东为东洋,其西为西洋,一般说是印度洋。 6、郑和第一、七次下西洋始发港和最后一次归宿港为南京 永乐三年(1405年),南京是明朝的京城,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奉命于南京,制造宝船的宝船厂在南京,支领下西洋赏赐给各国的礼品,船舶备用航行中物资及人员生产生活用品相当部分在南京筹集,大部官兵征招于南京,永乐帝举行宴别也在南京。南京又是全国最大通海的内河港口,所以作为首航始发港。《郑和航海图》绘于第六次下西洋时期,明示由南京龙江港起航。 宣德八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归来后,宣德帝无意再下西洋,乃令所有下西洋的船舶包括停泊在福建长乐和太仓刘家港的统统归集于南京港。 郑和下西洋在国内留下了很多历史遗迹,据统计共有21处之多,它们分别散落在江苏、浙江、广东、福建、云南和台湾等地区。
五、郑和船队的造船、航海、通讯技术 1、大号宝船。据马欢《瀛涯胜览》卷首记载:“宝舡六十三号,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明代一尺,相当于0.311米,所以大号宝船折合公制,长约138米,宽约56米。 2、关于静海寺残碑所记二千料海船、八橹船。 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回国,都向永乐帝奏报海上风险和带回佛牙宝物,永乐帝在建成南京龙江天妃宫之后,又在南京狮子山下兴建了静海寺。寺中刻有郑和立的《南京静海寺碑》。现有残碑记载:“一、永乐三年,将领官军乘驾二千料海船,并八橹船……”。现在学者估算二千料海船排水量约为一千余吨。八橹是小型海船,帆橹兼用,有风驶帆,无风荡橹,适合于在港湾、内河和无风条件下使用。 3、郑和船队组织严密,配套科学,由宝船战船座船粮船水船等组成。 4、郑和航海时,尚无360o一周的观念。当时使用的罗盘是由指南针加以改进,将客观存它放在一个圆形盘子的中心,在盘面上画有几个同心圆,将天干(甲乙丙丁……壬癸)、地支(子丑寅卯……申酉戍亥)和八卦,按东南西北24个方位分别画在上面,即为初级的罗盘。每一罗盘方位相当于现代罗经的15度。两字之间称为“缝针”,如子癸,癸丑等等。共可有48个指向,每向为7.5度。这样正北,北北东、东北、东东北等向都有了,在木帆船时代已够精确。罗盘指针扎于灯芯草上,浮于罗盘内水上。虽有风浪颠簸,也不易脱针,并保证正常指向。船舶航行用指南针来确定自身的航向和方位。600年前,郑和他们使用如此精密的罗盘仪器指示航向,在世界航海史上开了先河,这也是郑和七下西洋成功的重要保证。 5、探测水深、底质的方法和单位。 为探测水下浅滩,暗礁、避免船底擦浅、触礁,或为测定船舶航行的位置,需测量船下水域深浅和底质。采用长绳系上涂有牛油的铅锤抛入水中探测。根据测得的水深,水底不同底质(泥沙或岩石等),结合船长经验,与前人航海测量水深、底质记录对照,以判断航行所在位置。其计量单位称“托”,其长度为成人两臂伸开之距。每托约合5市尺。《郑和航海图》即是按此长度计算水深的。 《郑和航海图》的主要内容有四项,一是航区,二是航向,三是航行用语,四是牵星图。 《郑和航海图》上的航区主要有4部分组成:一是内河航区,起自南京龙江关(今南京下关),止于长江口;二是东南沿海区,止于福建厦门五虎门;三是近洋航区,止于东南亚诸国及印度半岛;四是远洋航区,止于非洲东海岸。 在内河航区,由于距岸边近,目测所及,郑和他们充分利用长江两岸的山川地势导航,以传统的山水画定景形式为主,图上少文字说明,也不标注航线上的针位、更数和牵星图。 在东南沿海航区,主要是沿岸航行,以岛屿、山峰为参照物。所以这一航区将沿岸的地形地貌画的比较详细。 在近洋航区,主要包括厦门至中南半岛、苏门答腊、印度东西海岸,图上除标示沿岸的地形地貌外,在主要航线上还注明针位及各岛屿间的航行更数。 在远洋航区中,船队航行远离岸边,偶尔可见海中岛屿。所以图上标示出这些关键岛屿外,还用文字注明针位、更数、从某某港口出发,至某某港时与天空牲星星的高度等,恰似天文导航 6、测量星体以确定航船位置的方法和单位 巩珍《西洋番国志》中说下西洋的船是靠日月升落辨别东西方向,靠测星体高低,度量远近的。测量星体高度的方法称作“过洋牵星术”,高度单位称作“指”。有人说它是受阿拉伯航海术的影响,其实这种方法我国远在战国、汉代未通阿拉伯之前就有了。 牵星术用来测量星体高度的仪器称作“牵星板” ,一般为12片,均为正方形,由小到大,最小为1指,最大为12指,每边长约2厘米,折合当今度数1指约为1.9o。郑和时可能多于12片,超过12指。船员测量星体的具体时间为太阳升起前和落下后的12分钟之间的晨昏曚影时。 7、郑和船队航行计程方法和单位 郑和航海时,以“更”为单位时间和计程单位。以一昼夜为十更,每更时间约合现代的2.4小时,每更约航行16.22海里到10.81海里之间。 8、郑和船队通讯联络:白天看旗帜,夜间看灯笼,雾雨雪天气视距不良,用锣鼓音响联络。还使用信鸽作为通讯联络手段。 9、郑和船队驶风技术 船遇逆风侧风,只要将帆面倾斜到一定角度,风力吹到帆面上形成垂直于帆面的力,就能推动船舶前进。操纵的方法大体上是,将船头调向左或右前方偏斜前进,此时视风角若干,将帆面调到有利帆角,在此折线航行段中打偏航行,当航行到一个航段完时,将船头以大角度迎风移到另一方向斜行,再以右舷受风,主帆随着转向,开始第二个折线航段中的打偏航行。这样船舶沿“之”形的曲折航线借风驶帆前进。 六、对郑和评价和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 我国当代明史学家吴晗在1962年为中共中央党校讲授明史时,对郑和的伟大航海实践曾作专题论述。说“郑和是历史上最早的、最伟大的、最有成绩的航海家。” 邓小平在1980年曾深刻地指出:“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恐怕明朝明成祖时候,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明成祖死后,明朝逐渐衰落,以后清朝康乾时代,不能说是开放。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江泽民在1991年5月出访苏联前夕,在回答苏联记者关于“您对那些历史活动家和政治家最感兴趣?请举出中国诸多世纪的历史中您认为最重要的事件”的提问时,他答道:“就古代而言,中国对外交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纪的“丝绸之路”和公元15世纪的郑和下西洋,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说明,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就致力于同各国人民友好往来进行文化和经济交流,共同创造美好未来,……总而言之,古今中外有许多历史人物,他们推动了社会进步事业,我对他们都怀有敬仰的感情。”1994年11月江泽民在访问马来西亚时,再次强调“早在明朝时期,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其中五次驻节马六甲,与当地人民结下深厚友谊,构筑了中国通向东南亚的海上“丝绸之路”,中马之间的这种友好关系一直延续至今。” 胡锦涛2003年10月24日向澳大利亚联邦议会参从两院发表演讲讲到:“中国和澳大利亚虽分处南北半球、远隔重洋,但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中国人民始终对澳大利亚怀有友好感情。早在十五世纪20年代,中国明朝的远洋船队就到达澳大利亚海岸。在漫长的岁月中,许多中国人飘洋过海,陆续来到澳大利亚这片古老的“南方大陆”。他们把中华文化带到这里,同当地人民和睦相处,为澳大利亚的经济社会和多元化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中央于2003年成立了“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领导小组”,由交通部为组长单位。并确定了以“热爱祖国、睦邻友好、科学航海”为主题,安排6项纪念活动:(一)2005年7月,在北京举办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大会。(二)2005年7月,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展览。(三)中央电视台拍摄一部介绍郑和下西洋的电视专题片,于2005年6、7月间播放。(四)2005年7月,在上海举办“郑和航海暨国际海洋博览会”。(五)2003年至2005年每年举办不同主题的航海暨海洋知识竞赛、讲座、夏令营活动。(六)2003年至2005年,分别由上海市、福建省和江苏省举办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学术交流活动。 开展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睦邻友好的优良传统,增强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特别是与东南亚国家业已存在的睦邻友好关系,增强与世界各国的友谊,促进世界和平与社会发展,是为了使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郑和下西洋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和我国航海科技的伟大成就;是为了普及航海科学和海洋科学知识,提高全民族的航海意识和海洋意识,促进航运事业的发展和海洋的开发利用;是为了进一步推动海峡两岸学术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祖国的统一大业。
上两条同类新闻:
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暨庆祝首届“航海日”活动-------郑和航海知识介绍(一)“锦集7”轮打捞出水 鲅鱼圈港恢复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