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ate }}

{{ time }}

□ 站 内 搜 索 □
请输入查询的字符串:


标题查询 内容查询

行业新闻     
通知公告     
规章制度     
水下技术     
海工技术     
综合技术     
综合信息     
救捞技术     

 
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 ——宋家慧畅谈救捞体制改革收获
发布时间: 2005/6/29 12:28:06 被阅览数: 7180 次

6月28日是交通部救捞体制改革两周年的日子。在这两年里,部直属救捞系统在人命救助、抢险打捞和生产经营等方面取得了哪些骄人的业绩呢?为此,交通运输报记者采访了部救捞局局长宋家慧。
   
宋家慧说:“两年来,部救捞系统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按照部党组关于‘要建立一支人员精干、装备精良、技术精湛、在关键时刻能起关键作用的专业救助队伍’的总体要求,大力加强了系统的全面建设,在干部职工队伍建设、技术装备建设和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随后,他从六个方面介绍了部直属救捞系统体制改革两年来取得的突出成就。
   
一是立体救助初显威力。两年来,救捞系统认真落实部党组2003年提出的“立体救助应覆盖我国沿海重要水域”的指示精神,加快了以海上专用救助直升机为骨干的立体救助体系建设。救捞系统继2003年3月组建了我国第一支海上专业救助飞行队—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于同年7月15日在长江口水域实现海空联合立体救助功能之后,又相继组建了交通部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和东海第二救助飞行队等三支救助飞行队,通过购买、租赁、协议等方式,拥有8架固定翼和直升机承担沿海救助待命值班任务。在中国沿海已形成覆盖渤海湾、长江口及舟山水域、台湾海峡和琼州海峡等4个重点海域的海空立体救助体系,初步实现了上述4个区域的海空立体联合救助功能,至此,我国沿海海空立体救助体系粗具规模。不仅壮大了我国海上救助力量,并在海上人命救助行动初步显示了强大威力。
   
二是动态待命赢得了战机。两年来,救捞系统在现有技术装备条件下,建立并实施了“关口前移、站点加密、动态待命、随时出击”为基本原则的动态待命值班制度。到现在为止,按照动态待命值班制度的要求,部署了北起鸭绿江口、南至西沙海域的76个待命点,最大程度发挥了专业救助船舶的作用。今年5月2日,客滚船“宝华”轮在由烟台驶往大连途中汽车舱突然起火,正在北海1号位待命的“北海救159”轮仅用24分钟就第一个赶抵现场,迅速为其带缆接拖,并协助进行消防灭火,为稳定乘客情绪起到了极大作用。
   
三是基地功能不断拓展。两年来,各救助基地拓宽了组织实施抢险救灾功能,主要体现在:救助基地本身是动态待命的保障基地,可就近为待命船舶提供后勤服务保障;救助基地可进行50海里以内的沿岸快速救助反应;救助基地可对辖区的内河、内水进行紧急抢险打捞。此外,各应急反应救助队积极参加当地政府组织的内河、湖泊及水库的抢险打捞、寻找遇难者尸体、协助警方破案和矿难打捞等,不仅如此,还逐渐深入到我国西部上千公里外的长江、黄河上游等水域参加抢险救捞工作。
   
四是抢险救捞成绩裴然。两年来,先后成功救助了“利达洲18”轮、“金昌68”轮、“海鹭15”轮、“辽海”轮、“粤海铁1号”轮等多艘大型遇险船舶,救助了大批遇险人员。据统计,至今年5月30日,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救捞系统共组织和参与救助行动821起,出动各种救捞力量1199次(艘/架/队次);救助遇险人员5478人(其中外籍船员599人);救助遇险船舶275艘(其中外籍船舶35艘),获救人员和船舶的数量与体改前同期相比分别增加171%和350%;打捞沉船26艘,总吨位达10.3万吨(其中外籍船舶5艘),获救财产价值83.2亿元。
   
五是生产经营捷报频传。两年来,部各直属打捞局在把公益性抢险打捞放在首位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条件,发挥优势,大力发展远洋拖航运输、海洋石油服务、水上工程等业务。两年来,生产经营收入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六是行业文明硕果累累。通过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深入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救捞系统行业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两年来,涌现出全国劳模张建新、孙彪等一大批先进个人及先进集体,成为广大救捞职工学习的榜样。这也为救捞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和精神动力。
   
宋家慧还向记者讲述了部救捞系统多次执行国家赋予的“神州5号”载人飞船海上应急救援等一系列政治任务。今年3月,部救捞系统18人组成的潜水小分队以志愿者身份代表国家远赴泰国,执行印尼海啸灾后救援任务,受到泰方官员和我驻泰领事馆官员的高度赞誉。
   
谈及今后的工作时,宋家慧诚恳地说:“成绩只能说明过去,我们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认真贯彻‘三精两关键’的总体要求,全面加强救捞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救捞能力,坚决完成国家赋予的神圣使命。”


上两条同类新闻:
  • 自走式海缆埋设机获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奖
  • 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暨庆祝首届“航海日”活动-------郑和航海知识介绍(三)

  •  

    Copyright:China Rescue and Salvage Association
    版权所有:中国航海学会救助打捞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