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ate }}

{{ time }}

□ 站 内 搜 索 □
请输入查询的字符串:


标题查询 内容查询

行业新闻     
通知公告     
规章制度     
水下技术     
海工技术     
综合技术     
综合信息     
救捞技术     

 
辛勤耕耘结硕果,与时俱进创佳绩
发布时间: 2008/10/14 16:11:14 被阅览数: 6376 次

辛勤耕耘结硕果,与时俱进创佳绩

——救捞专业委员会25回顾与展望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国航海学会救捞专业委员会今天在这里召开2008年年会,同时庆祝学会成立25周年。救捞学会成立于上世纪八十年,是顺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而产生,并伴随着我国救捞事业的发展而壮大。可以说,学会走过的二十五年,是务实进取的二十五年,辛勤耕耘,不断成长的二十五年。

二十五年来,学会在中国航海学会和交通部救捞局以及挂靠单位的领导下,在各委员单位的关心和支持下,始终遵循学会宗旨,坚持以发展为主线,以学术交流为重点,紧紧围绕各个时期的交通救捞科技工作开展活动,学会的各项活动成果丰硕,各项工作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此,我们感到骄傲和欣慰。

抚今追昔,我们深感学会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它是救捞学会各委员单位团结协作的集中体现,也是充分发挥学会工作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追求卓越的结果。在此,请允许我代表救捞学会向支持学会工作的各有关单位领导,向为学会的创立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委员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向大家简要汇报学会工作情况。

1,  学术交流活动

学会的生命在于学术活动的开展,积极组织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是学会赖以生存的根本。学会成立以来,历届委员会都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紧密团结广大救捞科技工作者和救捞学术界的专家学者,勇于开拓,不断创新,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而又深入的学术研讨活动。既为我国救捞行业适应各项改革和发展的要求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也为广大救捞科技人员交流新经验、切磋新技能、接受新知识提供了平台。
   
二十五年来,学会共举行学术交流活动40多次,共征集论文近2000篇,其中被评为年度优秀论文有150余篇。论文大多来自救捞生产第一线,也有来自科研院校,其内容既有理论探讨,也有实践经验总结和科技成果的推广,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借鉴作用。论文的题材丰富,涉及面广,基本上反映了各时期救捞科技和生产发展状况,并引领救捞科研紧贴市场,不断开发研制符合市场需要的新产品、新技术,以科学技术促进救捞生产力的发展。另外,学会还结合重点工程项目和重点问题开展专题研讨,为救捞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开展国际交流,加强信息传递,增进了解与友谊,寻求相互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已成为当今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时代发展的要求,成为大家的期盼。作为社会学术团体的救捞学会不仅负有使命,也是这一角色的最佳扮演者。在2003年上海会议上,学会领导提议:为加强国际救捞行业交流,扩大中国救捞影响,促进救捞事业发展,将每年一度的内部学术交流会改为开放性的中国国际救捞论坛。领导的正确决策为学术交流活动明确了方向,提升了学术交流的档次,为打造有影响力国际救捞学术交流平台奠定了基础。

在交通部救捞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2004年,首届中国国际救捞论坛在哈尔滨启动。近年又先后在长江三峡,昆明和海南博鳌成功地举办了第二,第三届和第四届中国国际救捞论坛,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

由于论坛突出了学术交流,并结合救捞科研及生产实践的需要,开展专题研讨,因此,中外救捞学术交流活动更加活跃。论坛吸引了国际救生艇联盟、国际救捞联盟和国际潜水承包商协会在内的国际专业组织和知名的救捞公司的代表,参加中国国际救捞论坛的中外代表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层次之高,学术气氛浓,论文观点新,活动内容丰富,有力地提升了中国救捞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从论坛的形式到内容都得到中外与会代表的一致认同。今年,我们还设计并选定了救捞论坛的徽标,建立了论坛中英文网站。

在规模方面,参加第四届中国国际救捞论坛的中外代表人数首次突破300人,来自英,美,法,德,日,新加坡等15个国家,200多家企业和公司。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同行也派代表参加,论坛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国际性。

在代表层次方面,交通部副部长徐祖远出席论坛,并致辞。国际救捞潜水行业的领军人物应邀出席会议并发表了精彩的演讲。

在学术交流方面,论坛围绕 “人命救助、财产救助、环境救助”主题并在“恳谈、交流、友谊、展望”这一良好氛围中交流学术观点,探讨和展示救助打捞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寻求在这一领域里的交流合作。会上提问热烈,学术气氛浓厚。

另外,学会每年向中国航海学会推荐论文和期刊论文,参加学术交流会及优秀论文评选,先后有80余篇论文获得中国航海学会的优秀论文奖。

今年是我国救捞体制改革五周年,也是中国国际救捞论坛举办的第五个年头,又逢救捞学会成立25周年喜庆,更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本届论坛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与会中外代表将达300多人。收到论文150多篇,是历年来收到论文数量最多的一年。有118篇选入年度论文集,计划有30多篇论文作者救捞论坛上进行交流发言。

在“新挑战,新作为”的主题下,会上将重点交流和探讨:增强救助应急能力与国家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关系、汶川大地震后,我国应急救助能力建设的思考、人命和财产救助的典型案例、新技术,新工艺在救捞和水下工程的应用、国际救捞法规和潜水行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等热点和难点问题。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海事大学和研究机构对中国的救捞事业发展也非常关心和支持,对救捞技术的发展和创新积极献计献策,提出了不少新颖的想法。

目前,中国国际救捞论坛已经成为独具特色的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跨国界的救捞专业学术交流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各国朋友、专家可以了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有关救助打捞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救助打捞技术的发展情况,同时,我们也可以从国外专家那里了解到国际救捞先进技术及发展趋势,从而有力地推进国际间救捞技术的交流,对中国救捞的发展也将产生积极影响。

2,书刊编辑出版工作

学术刊物作为科研成果的载体,是传播知识和传递信息的园地。救捞学会成立25年来,在广大救捞科技人员的热情支持下,主要编辑出版了《救捞与潜水》、《中国航海史救捞部分》、《中国救捞史回忆录》、《中国当代救助打捞史》、《中国潜水机构名录》以及与救捞专业相关的10多部专集文献。

自创刊以来,学会共出版了30期的“救捞与潜水”,该刊物于2000年年底更名为《中国救助与打捞》,并由交通部救捞局和救捞学会共同主办。新的期刊本着面向系统、面向社会、面向行业的办刊原则,在保留了救捞技术性栏目的同时,重点增加了宣传救捞行业形象,弘扬“救捞精神”等方面的栏目,以促进救捞系统两个文明建设不断发展。在交通部救捞局领导和支持下,短短几年,《中国救助与打捞》从季刊,双月刊,月刊,发展到如今的全彩单月刊,已出版66期,起到了崇尚科学知识,弘扬救捞精神的积极作用,越来越为广大救捞工作者所欢迎。

另外根据学术交流的需要,年度《救捞论文集》也连续出版了6集,今年的《论文集》由海洋出版社正式公开出版发行,在原来基础上又提升了一个档次。

3,产品展示及推介活动

学会结合年会和学术交流会,组织相关产品展示和推介活动已成为学会工作重点之一。在2000年昆明年会上,首次组织了几家中外厂商参加产品展示和推介活动。这样既为生产厂商提供宣传相关产品的机会,也为与会者了解国内外救捞潜水技术和器材发展趋势提供了交流平台,今年学会也积极筹备组织了20多家中外厂商前来参加救捞潜水器材展示和推介会。

4,学会组织建设

学会举办的各项活动已成为我国救捞界同行之间信息交流,增进了解及友谊,促进业务联系及合作的平台,也使得学会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学会经常利用智力密集、人才荟萃、信息广泛、横向联系、组织灵活的组织网络和专业优势,协助一些单位解决工作中碰到的这样和那样的困难和问题,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如同委员单位在赠送的匾额上所赞誉的那样:学会是“知识的纽带,业务的桥梁”。

在基础建设方面,学会也做了一些工作,对委员单位,委员和优秀论文作者颁发相应的证书,并设计确定了学会会徽,建立了网站。近年来学会队伍不断壮大,在我国救捞潜水行业中的影响越来越大,申请入会的单位也逐年增加,委员单位从83年成立时的18家发展到今天的141家,委员从26人增加到154人,还增加了香港地区的委员单位。委员单位业务涵盖了我国救捞行业的方方面面,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今年批准入会的新委员单位又有8家,他们是:北京商智星贸易有限公司、上海澄海打捞工程有限公司、天津开发区新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广州市华鼎起重打捞有限公司、广州泛洋潜水打捞有限公司、史丹利五金工具(上海)有限公司、泸洲江渝水上救助有限责任公司和鞍钢钢绳有限责任公司。

他们的加入给学会又增添了新生力量,同时也对学会各项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我代表救捞学会对上述单位的加入表示热烈欢迎。

5,学会财务情况

救捞学会的活动经费主要来源于各委员单位的团体会费,尤其是挂靠单位在这方面做出了更大的贡献。多年来,多数委员单位都能及时交纳会费,从而为学会的各项活动的正常进行提供了经济保障。学会本着勤俭办会的精神,量入而出,严格把关,做到了收大于支。在学会清理,整顿,登记中,通过了有关财务审计机构对学会收支情况的审计。

6,学会工作展望及下年度工作计划

25年的学会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学会工作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的成绩,这是各级领导重视关心的结果;求实创新,勇于探索的结果;是挂靠单位大力支持和委员单位齐心协力的结果,是学会工作人员增强服务意识,扎实努力工作,从而赢得大家信赖的结果。为此,我们借学会成立25周年之际,决定对为学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我们经常能听到委员代表这样说:“救捞学会与我所参加的其他学会不一样”。这句话更多是对我们学会工作的肯定和赞誉,在此,我们的回答是:“感谢大家对学会工作的支持和理解”。

在回顾学会成长和发展历程的同时,我们也清楚地意识到,学会工作与大家的期望还有差距。学会负有促进科学发展和人才成长,推进自主创新,传播科学文化,规范学术行为等职责。这表明,新时期学会任务还非常艰巨,任重道远。但学会有决心,有信心,在思想上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求实创新,适应当今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发挥学术团体在促进学科技术进步作用的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衡准自己的实力和能量,扎扎实实地做好学会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学会的桥梁作用,不断增强学会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实力。

在下一年度里,学会将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继续参与办好《中国救助与打捞》刊物,适时开展典型救捞专题论文汇编工作;

2,为规范管理和进一步部提高学术论文水平,将组建《救捞学会年度论文集》编委会;

3,结合行业特点及热点问题开展学术交流,筹备2009年年会和学术交流会;

4,努力开展与国际同行间的信息资料等方面交流活动;

5,进一步发展和健全学会组织,完善学会网站,壮大学会队伍;

6. 积极参加中国航海学会组织的有关活动;

同志们,辛勤耕耘结硕果,与时俱进创佳绩,我们将以庆祝救捞学会成立25周年为挈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实践中探索,在发展中创新,努力再创学会工作新辉煌,为我国救捞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谢谢大家!

 

 

 

 

 

 

 

 

 

 

 

 

 

 

 

 

 

中国航海学会救助打捞专业委员会


上两条同类新闻:
  • 08年新入会的委员单位
  • 关于表彰学会工作积极分子的决定

  •  

    Copyright:China Rescue and Salvage Association
    版权所有:中国航海学会救助打捞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