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ate }}

{{ time }}

□ 站 内 搜 索 □
请输入查询的字符串:


标题查询 内容查询

行业新闻     
通知公告     
规章制度     
水下技术     
海工技术     
综合技术     
综合信息     
救捞技术     

 
中国航海学会救捞专业委员会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 2010/1/15 17:11:30 被阅览数: 6587 次

常务副主任委员孙富民

00九年十月(武汉)

 

 

 

 

 

 

 

 

 

 

 

 

 

 

 

 

 

大家好!

八年前,救捞专业委员会曾经在武汉举办过年会和学术交流会,今天我们很高兴再次聚首美丽的江城武汉,并有机会和潜水打捞行业协会联合举办2009年年会暨发展论坛。目前,救捞专业委员会发展已有26个年头,今年恰逢救捞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委员会的收官之年。第八届委员会自2006年在昆明会上成立以来,在中国航海学会的指导下、交通运输部救捞局以及挂靠单位东海救助局的关心和支持下、各委员单位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下,本着交流经验、互通信息、加强了解、促进合作、共同发展的宗旨,在学术交流、咨询服务、书刊编辑出版、新产品展示推介和学会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促进救捞科技进步,我国救捞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纽带” 和“桥梁”作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现在我受宋家慧主任委员的委托代表中国航海学会救捞专业委员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与会代表审议,并提出宝贵意见。

一、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活动是学会组织广大救捞科技工作者促进救捞事业发展的重要活动。我们始终把学术交流活动作为学会历年的首要任务和中心工作,并结合救捞科研及生产实践的需要,开展学术交流和专题研讨。

    在交通运输部救捞局领导提议和大力支持下,从2004年开始先后在哈尔滨、长江三峡、昆明、海南博鳌和大连成功地举办了五届中国国际救捞论坛,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在这里我特别要指出的是,洪善祥理事长对学会工作十分重视,每次都出席会议指导。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洪理事长长期以来的关怀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简要地对历届论坛进行回顾,同时也以此介绍学会开展的学术交流活动情况。

    第一届论坛

第一届论坛于20049810日在哈尔滨召开。中外代表160多人参加会议,其中,国际和港台代表20多人。论坛共收到90多篇论文,有70多篇编入当年《论文集》。会上发言交流了17篇,有8篇评选为年度优秀论文。有10家中外企业参加了救捞产品展览。   

    第二届论坛

第二届论坛于2005979日,在“总统一号”游轮上召开。中外代表150多人参加会议,其中,国际和港台代表31人。会上交流了19篇论文,国外论文占了9篇。有10篇交流论文被评为年度优秀论文。当年《论文集》收录用了69篇论文。有10家中外企业参加了救捞产品展览。

    第三届论坛

第三届论坛于2006946日在昆明召开。中外代表260多人出席会议,其中,国际及港台代表70多人,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救捞专家围绕“人命救助、财产救助、环境救助”的主题,进行了交流与探讨。有28名中外代表先后发表了精彩的演讲,其中12位作者获得年度优秀论文奖。《06年度论文集》共收录80篇论文。有10家中外企业参加了救捞产品展览。

    第四届论坛

第四届论坛于200782830日在海南博鳌召开,参加论坛的中外嘉宾和代表300多人,其中,国际代表50多人。交通部副部长徐祖远出席论坛并致辞。美国海岸警卫队搜救长官、国际救助联盟秘书长、国际救捞联合会主席和国际潜水承包商主席出席会议并发表了精彩的演讲。宋局长在大会上做了题为:“救捞创新发展与水上危机管理”的主旨发言。

救捞专家围绕 “挑战与创新”的主题,进行交流探讨。共有24篇论文在会上进行了交流,其中,国际论文11篇。有12篇交流论文被评为年度优秀论文,59篇论文编入《07年度论文集》。19家中外企业参加了展览。

    第五届论坛

第五届论坛于200891618日在大连召开,参加论坛的中外代表400多人,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冯正霖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国航海学会理事长洪善祥、美国海岸警卫队、国际海上人命救助联盟、国际救捞联合会等有关人士出席论坛,并发表了精彩的演讲。

宋局长在大会上做了题为:《专业应急抢险资源的综合利用》的主旨发言,强调作为国家唯一一支海上专业救助打捞队伍,中国救捞应当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将有限的应急抢险资源用在最具挑战性的任务上。有31篇论文在会上进行了交流,其中港台和国际交流论文14篇。有12篇交流论文被评选为年度优秀论文。《08年度论文集》收入100多篇论文。

与论坛同期进行的活动还有:渤海海空救助演练、中外救捞产品展览、救捞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暨25周年庆和LOF100周年庆。会议期间,救捞学会与中华搜救协会签署了《加强海峡两岸救助打捞合作意向书》。今年,学会还将组团去台湾参加救捞学术交流活动。

近年来,论坛围绕历届主题进行广泛的交流探讨,展示救捞领域的最新技术和成果,寻求在这一领域里的交流与合作,得到了中国救捞行业和国际救捞界的关注和积极参与。参加论坛的人数达1300/次,其中港台代表近100/次,国际代表近200/次,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征集论文400多篇,交流论文120多篇,其中,国际代表的论文占三分之一强。

论坛的规模,规格和影响力不断增加,学术交流的质量和论坛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论坛内容丰富多彩,大会讲演、分会交流、产品展览、新技术推广、海空救助演练、记者见面会、合作签约等活动,相互添彩。

通过这些年的努力,中国国际救捞论坛已经成为独具特色的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跨国界的学术交流平台。通过这个交流平台,各国朋友、专家可以了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有关救助打捞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救助打捞技术的发展情况,同时,我们也可以从国外专家那里了解到国际救捞先进技术及发展趋势,从而有力地推进国际间救捞技术的交流,对中国救捞的发展也将产生积极影响。

    我们认为:连续成功举办的五届救捞论坛扩大了中国救捞的影响力,提升了在国际救捞界的地位;论坛突出了学术交流,促进了救捞行业的合作与发展;论坛增强了与台湾地区救助业的交流与合作;论坛的权威性、互动性增强,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另外,近年来,救捞专业委员会还积极向中国航海学会推荐学术交流论文,并多次获得中国航海学会优秀交流论文奖和优秀期刊论文奖。

2008年开始中国国际救捞论坛每两年举办一次,但是救捞专业委员会的年会和学术交流活动还得安计划每年坚持举行。今年救捞专业委员会和潜水打捞行业协会共同举办的年会暨发展论坛得到了国内救捞潜水界同仁们的积极响应,许多代表提交了论文,并准备在会上发言和书面交流。

    这次来稿不仅数量众多,达100多篇,而且题材非常丰富,涉及救捞行业的方方面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国救捞系统在认真履行职责,坚持以人为本,在抢险救助以及打捞潜水生产实践,科研活动和新产品研发等方面所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发挥行业优势,开拓新业务、新市场等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有益的经验。

    我们将在“交流,合作,发展”的主题下,重点将探讨:中国救捞发展趋势、海上人命救助、三峡库区救助抢险思索、三峡库区”810事故”应急处置、典型救捞案例及水下作业技术介绍、军民融合,同心协力抢险救捞以及潜水打捞行业立法等大家所关心的热点问题。

我们相信,通过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每位与会代表都将受益匪浅,并对促进救捞科技进步和发展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们的委员单位对每一次学术交流活动都很重视,积极组织撰稿。不少委员亲自提笔以科学务实的精神,结合救捞生产实践,积极撰写论文,给予学会工作以很大支持。在此,我们向广大会员单位和论文作者表示衷心感谢。

二、书刊编辑出版工作

学术刊物作为科研成果的载体,是传播知识和传递信息的园地。在广大救捞科技人员的热情支持下,救捞学会主要编辑出版了《救捞与潜水》、《中国航海史救捞部分》、《中国救捞史回忆录》、《中国当代救助打捞史》、《中国潜水机构名录》以及与救捞专业相关的10多部专集文献。

《救捞与潜水》自2001年年底更名为《中国救助与打捞》以来,在交通运输部救捞局和救捞学会共同主办下,新期刊本着面向系统、面向社会、面向行业的办刊原则,在保留了救捞技术性栏目的同时,重点增加了宣传救捞行业形象,弘扬“救捞精神”等方面的栏目,以促进救捞系统两个文明建设不断发展。在交通部救捞局领导和支持下,短短几年,《中国救助与打捞》从季刊,双月刊,月刊,发展到如今的全彩单月刊,已出版77期,起到了崇尚科学知识,弘扬救捞精神的积极作用,越来越为广大救捞工作者所欢迎。

为加强学术交流,促进科学发展和救捞人才成长,我们连续8年编辑出版了年度《救捞论文集》,收编论文800多篇。今天《2009年度救捞论文集》也在会前如期与各位代表见面了。

三、产品展示及推介

结合学会年会和学术交流会,组织相关产品展示和推介活动已成为学会重点工作之一。这既是学会工作发展的一个方向,也能满足市场各方的需求。自从在2000年昆明会上,我们首次利用年会期间组织救捞产品展示推介会,今年已是第9次组织这样的活动了,通过积极筹备,我们组织了10家厂商前来参加救捞潜水器材展览会。这既为生产厂商提供宣传相关产品的机会,也为与会者的专业人士了解国内外救捞潜水技术和器材发展趋势提供了良机,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希望大家能利用每一次难得机会。

四、学会组织建设

学会举办的各项活动已成为我国救捞界同行之间信息交流,增进了解及友谊,促进业务联系及合作的平台,也使得学会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近年来我们的委员单位队伍不断壮大,并有广泛的代表性,委员单位有直接从事救捞和水下工程服务的企事业单位及管理部门,有与之相关的科研院所和器材生产厂商,还有海军航保部门,涵盖了我国救捞行业的方方面面。

    4年前,委员单位99家,委员112人。目前第八届委员会委员单位已发展到148家,委员162人。其中8家是今年刚入会的新委员单位,他们是:

1.       江苏亚龙航务打捞有限公司

2.       中船重工第705研究所昆明分部五威公司

3.       深圳市海斯比船艇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4.       聊城特莱登潜水装备有限公司

5.       如皋市神力机械厂

6.       大连海世界潜水工程有限公司

7.       天津航通潜水工程有限公司

8.       东莞市金鹰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他们的加入既壮大了学会力量,更增强了学会活力。同时也对学会的今后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我代表学会对上述单位的加入表示热烈欢迎,同时也欢迎更多的同行和我们一起共同打造行业学术交流的平台。

五、财务情况

大家知道救捞学会是一个非盈利的学术团体,其活动经费主要来源于各委员单位的团体会费,尤其是挂靠单位在这方面做出了更大的贡献。多年来,多数委员单位都能及时交纳会费,从而为学会的各项活动的正常进行提供了经济保障。另外,在中国航海学会和挂靠单位的专业财务人员的监督下,学会本着勤俭办会的精神,量入而出,严格把关,做到了收大于支。

六、学会工作展望及下年度工作计划

通过这些年的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学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的成绩,这是各级领导重视关心的结果。是挂靠单位大力支持和委员单位齐心协力的结果,是学会人员努力工作,加强服务,从而赢得大家信赖的结果。中国航海学会领导每次莅临会议指导。交通运输部救捞局领导对学会工作更是关心有加,出谋划策,使学术交流不断创新和进步。学会挂靠单位为学会工作提供了人力和财力的保障,我们的会员单位也都很支持和配合学会工作,积极参与学会组织的各项活动。当然,我们学会的工作人员也非常敬业,努力为大家服务。为此,去年我们借学会成立25周年之际,对为学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了表彰和奖励。在此,我代表救捞专业委员会,感谢各位领导和救捞界同仁多年来对救捞学会工作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在回顾学会成长和发展历程的同时,我们也清楚地意识到,学会工作与大家的期望还有差距。学会负有促进科学发展和人才成长,推进自主创新,传播科学文化,规范学术行为等职责。这表明,新时期学会任务还非常艰巨,任重道远。但学会有决心,有信心,在思想上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求实创新,适应当今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发挥学术团体在促进学科技术进步作用的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衡准自己的实力和能量,扎扎实实地做好学会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学会的桥梁作用,不断增强学会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实力。

在下一年度里,学会将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继续参与办好《中国救助与打捞》刊物,筹划编辑出版下一期《论文集》;

2,做好救捞学会换届工作及筹备2010年年会;

3,在交通运输部救捞局的指导下,筹备2010年第六届中国国际救捞论坛;

4,努力开展与国际同行间的信息资料等方面交流活动;

5,进一步发展和健全学会组织,完善学会网站;

6. 积极参加中国航海学会组织的有关活动,并加强与潜水打捞行业的沟通与合作;

    这次会议得到了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同样也再次得到了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750试验场、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海兰信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莱帝科技有限公司的大力资助,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他们对中国救捞事业支持和帮助。

同志们,辛勤耕耘结硕果,与时俱进创佳绩,我们将以救捞专业委员会换届工作为挈机,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在实践中探索,在发展中创新,努力再创学会工作新辉煌,为我国救捞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上两条同类新闻:
  • 宋家慧在救捞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交流会上的开幕致词
  • 洪善祥在救捞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交流会上的讲话

  •  

    Copyright:China Rescue and Salvage Association
    版权所有:中国航海学会救助打捞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