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航海学会救捞专业委员会主办,东海救助局承办的救捞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和第六届中国国际救捞论坛于2010年9月9-10日在西安成功召开,在中外救捞业界引起了积极的反响,得到了各方的普遍赞誉。现将论坛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基本概况
为期两天的第六届中国国际救捞论坛以 “提高专业应急救援能力”为主题,总共吸引了来自世界15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部门、救捞机构、科研院校以及相关产业界的300多位专家、学者和知名人士的积极参与,共收到140多篇论文,有110多篇选入年度论文集,入选会议交流的论文32篇,同时,有18家国内外有关设备器材供应商参加了展览。
论坛期间,还组织召开了救捞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会上,常务副主任委员孙富民代表学会做了工作报告。
9月9日,按照议程安排,论坛举行了开幕式,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祖远为论坛开幕专门发来贺信。交通运输部救捞局局长宋家慧为论坛开幕致开幕词并作主旨发言,陕西省交通厅副厅长李永明致欢迎词,国务院应急办公室副主任郭晓光讲话,在随后的全体交流大会上,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国际海上人命救助联盟秘书长Gerry Keeling、国际潜水打捞协会秘书长Phil Newsum等中外专家围绕论坛主题,通过精彩的大会演讲,热烈的专题讨论,典型的案例分析,共同探讨和剖析了当前中外应急抢险能力建设中的焦点话题,共同分享国际前沿的救助打捞技术、文化信息和研究成果。
9月10日上午,论坛举行了“环境救助”与“救捞综合”两场专题研讨会。在“环境救助”分会场,交流发言者主要围绕今年发生的美国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钻井平台爆炸起火事故和中国大连湾新港石油储备库输油管道爆炸起火事故,就建立健全有关国际约束性规范,建立快速高效的海上溢油应急机制以及提升救捞系统溢油应急处置能力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在“救捞综合”分会场,与会代表结合当今国际专业应急救援能力建设的发展现状,针对区域性合作联合搜救机制的建立,有关最新科技技术的应用与实践以及国际救捞机构重大案例和工程的经验介绍进行了广泛交流。下午,论坛举行了闭幕仪式,宋家慧局长致闭幕词并作总结讲话,大会同时宣布了经论坛组委会评审评选出的11篇优秀论文。
二、主要特点
(一)邀请中外知名专家,提升论坛层次规模
本届论坛总共吸引了来自世界15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部门、救捞机构、科研院校以及相关产业界的300多位专家、学者和知名人士的积极参与,中国航海学会理事长,原交通部副部长洪善祥出席开幕式,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专程到会并发表主旨演讲,国务院参事郭廷结、国务院应急办公室副主任郭晓光、美国海岸警卫队驻华联络官范杰智、英国皇家救生艇协会主席Paul Boissier、国际海上人命救助联盟秘书长Gerry Keeling等中外专家紧紧围绕论坛主题,结合当今世界对应急救援发展的新形势,站在不同的行业角度,以各自独特的思维和见解,深刻地阐述了对“提高专业应急救援能力”的经验分析和未来展望,为救捞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新思路。
(二)专注国际热点问题,提高学术交流水平
全球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科学技术进步带动了以航运业为代表的涉海经济的迅猛发展,人类对海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际需求日益增大,不断发生的特大海洋油污灾难致使当今全球的海洋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各国政府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本届论坛紧跟时代发展,顺应热点趋势,从务实的角度出发,以“提高专业应急救援能力”为主题,并开创性地设立了专门的“环境救助”交流平台,进一步提升了论坛学术交流的专业性,开辟了论坛发展的新模式,这也使论坛的学术交流活动取得了更加丰硕的成果。
1、进一步创新了危机管理理念。
在当今经济社会大发展、大变革的趋势造就了救捞发展理念创新和能力建设创新的环境和基础。与会代表从水上应急保障面临的新形势、新条件、新任务出发,对水上危机管理先进模式进行了探索,对行业发展趋势进行了前沿分析,并取得了广泛认同。闪淳昌参事对中国的应急管理实践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思考。Gerry Keeling先生论述了搜救工作价值和意义。Phil Newsum先生分析了世界潜水行业发展趋势。刘鹏先生独辟溪径,论述了海上救助直升机参与公路救援的可行性和正确途径。
2、进一步推广了安全管理经验和风险评估方法
论坛探讨了抢险救助和打捞作业的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持续安全问题,研究了高风险作业的安全管理模式和规范手段。张辉先生分享了潜水和水下作业安全规程研究成果;Alan Loynd先生介绍了国际商务风险甄别,以及中国救捞实施“走出去”战略风险防范。徐亮先生研究了亚洲海盗情况和武装劫船手段,为防范和规避提供了科学基础。裴磊先生则把新技术引入到救捞培训中,提高人员素质,确保作业安全。救捞是一个高风险行业,规范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是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方式措施。甄别风险、防范风险是实现持续安全的重要环节,引进先进的风险管理体系,抢险救助和工程作业才有保障,这是作好救助打的前提和基础。
3、进一步促进了救助模式之间的交融和互动
论坛探讨了水上应急保障的多元化建设模式、管理模式、运作模式,有利于促进业界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相互合作。Paul Boissier先生、关锦荣先生分别介绍了英国皇家救生艇协会和香港消防的发展现状和成功做法。George Vance先生倡导,通过海上合作,建立积极的、富有建设性的全面合作关系。高圣龙先生、朱宝柱先生、银柳生先生提出了密切两岸合作,倡导建立台湾海峡海难拯救的合作机制。刘海勇先生阐述了水上救助志愿者队伍建设的途径和作用。应该说,志愿者服务对加强水上搜救能力建设和促进水上安全保障事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完善机制、更新理念、探索模式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学习各国志愿者招募、培训和管理的经验,积极培植志愿者文化,大力推进志愿服务政策、法律的建设力度,不断优化救捞志愿服务的社会环境,推进中国救捞志愿者队伍建设,用多元化水上应急保障模式,来提高效率和保障能力。
4、相关公约法律应用和修改意见趋向一致。
与会代表对宋家慧局长在主旨发言中提出的观点表示了赞同,并积极支持提倡从保护海洋环境出发,修改MARPOL公约和SOLAS公约,在溢油处置能力不完善、不健全的情况下,对大型油轮的建造尺度、建造规模、建造标准进行硬性规范和科学要求,适当控制。并对油轮原油舱和货油舱加温系统配备国际通用应急连接装置及相关附件作出硬性规定,便于船舶发生海难沉没后,对难船存油进行水下加温抽油,最大限度地减少难船对海洋造成的溢油污染。此外,Toby Stephens先生结合实际案例,解读了相关法律的应用,强调了需要注意的事项和需要汲取的教训。孙芳龙先生分析了强制打捞的法律规范、空白和保障机制建设问题。积极参与国际救捞规则的制定,既是责任,也是权力。掌握规则的制定权、解释权,从法律规范上占领高端,是行业全方位发展、协调发展新阶段的标志。
(三)紧跟救捞科技动向,展示设备研发成果
中国国际救捞论坛为科技含量高、使用效果好的新装备、新器材提供了展示的平台。郑健船长、章荣军先生、张戎先生、吴建成先生、王健林先生、徐鹏飞先生,围绕墨西哥湾漏油事故和大连溢油事故处置情况,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专业处置的装备需求、技术需求。陈锦标先生在围绕救助指挥的信息化建设,陈述了搜救指挥决策系统建设的研究成果。庄广胶先生还介绍了无人遥控潜水器的搜救应用;Albert Lenting船长介绍了“Kota Kado”轮救助中专用工具的作用;Joerg Bendisch先生介绍了空中搜救集成管理控制系统;李文希先生介绍了卫星辅助搜救装备;黄卫联先生、陈楚先生、沈忱女士还分别介绍了堵漏、扫海、拖带新器材。论坛通过展示国际前沿的新装备、新器材、新技术,共享国际业界装备技术发展的成果,搭接企业和业界之间的供需桥梁,促进了装备更新、能力提高。
这次论坛还强调了救捞技术的实践性,从作业实践上对救助打捞技术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有力推动了技术进步。其中,王道能先生、周绪强先生、徐根弟先生从工程实践出发,总结了成功做法。Nicholas Sloane先生介绍了现代技术在打捞艺术中的应用。刘汉明教授则从力学试验着手,介绍了打捞计算的基础建模成果。Norbert Ducrot先生从直升机参与搜救的应用着手,介绍了先进装备的应用技术。赵世野先生介绍了寒潮大风规律,与共享了应对极端天气的研究成果。李常福先生理论结合实际,介绍了机务维护技术和做法。这些对今后救捞工作有很强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四)加强协调保障会务,积累异地办会经验
为确保本届救捞论坛的顺利召开,部局领导高度重视,对论坛的各项会务接待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树立中国国际救捞论坛的品牌形象,不断规范和创新论坛会务工作,细致周密,科学严谨,协调配合,注重细节。
1、团结协作,展现风采
按照部局的指示要求,东海救助局朱宝柱副局长带领会务工作人员提前进驻会场,并立即召开现场工作会议,成立了论坛会务工作小组,精心组织,制定方案,明确分工,细化职责。但是由于会议的规模大、人数多,又有异地办会所带来的种种不便,这些都给会议的承办和会务保障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在朱宝柱副局长的坚强领导下,广大会务工作人员坚持发扬连续作战的奋斗精神,以高度的责任心、责任感,扎实细致,有条不紊地做好了论坛期间的各项会务工作,为大会的成功召开提供了坚强的支持保障,也展现了救捞职工良好的精神风貌,赢得了参会嘉宾和代表们的普遍称赞。
2、积累经验,不断改进
随着救捞论坛的不断发展,其各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对论坛的组织、筹备和会务工作同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论坛管理的模式化、程序化、规范化势必成为今后发展的趋势,这就必须通过不断地积累经验,加强总结,改进不足,从思想上提高对论坛本身的认识和理解,确保今后各项工作做到环环相扣、无缝衔接。
本届论坛还得到中船广州黄埔造船有限公司、新加坡志同公司、交通设备进出口公司、中国燃料供应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昆明750试验场、北京海兰信公司、泰州金海运公司、美国西科斯基飞机公司、殴直公司、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救捞学会办公室
二〇一〇年九月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