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ate }}

{{ time }}

□ 站 内 搜 索 □
请输入查询的字符串:


标题查询 内容查询

行业新闻     
通知公告     
规章制度     
水下技术     
海工技术     
综合技术     
综合信息     
救捞技术     

 
引领救捞科技创新 服务海洋强国战略
发布时间: 2013/9/17 9:34:40 被阅览数: 5675 次

 

 

—救捞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交流主旨发言

陆鼎良

2013912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代表,

大家上午好!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出的战略决择,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下面,我结合救捞行业实际,从四个方面就新时期下如何引领救捞科技创新、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开创救捞专业委员会工作新局面和大家做个交流。

一、救捞行业在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中的重要位置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增长,以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航运、能源和海洋资源的巨大需求,海洋事业越来越受到重视,航运、渔业、海洋油气开发等海洋产业迅猛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十一五”期间,我国海洋经济年均增长13.5%,持续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速,2012年我国海洋经济总量达到50087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接近十分之一,海洋新兴产业逐步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国家对维护海洋权益、实现海洋强国梦的目标越来越清晰。如何认识救捞行业在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中的位置,对于救捞行业抓住重要历史机遇,实现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海洋强国的实质内涵看,强大的海洋经济和海洋国防是海洋强国两大重要因素,而安全发展是海洋经济、海洋国防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方面,安全发展是发展海洋经济、巩固海洋国防的重要前提,安全与否不仅影响海洋经济和海洋国防的发展,也影响发展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安全发展也是海洋经济和海洋国防发展的价值体现,没有安全发展,人命、财产、环境的安全就得不到保障,海洋经济和海洋国防的发展就会偏离惠及民生的正确方向。

从救捞行业的工作性质来看,救捞行业具有航运业的派生性特征,是海洋航运事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海上安全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在海洋强国战略实施过程中涉海人命、财产、环境安全的重要保障,是发展海洋经济、服务国防建设、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力量。

从救捞行业的工作实践来看,根据交通运输部救捞局最近十年来的统计数据,救捞系统平均每天救助10名遇险者,每两天成功救助1艘遇险船舶,平均每天获救的直接财产价值约2300万元,同时,包括广大救捞企业在内的救捞行业还在船舶清障打捞、搁浅处置等保障通航安全,确保港口腹地生产通畅,以及有毒有害危险品的应急处置,避免海洋环境遭受严重损害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在海上大型构件安装、海上油气田船舶服务等业务方面发展迅速,为我国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

综上分析,救捞行业作为海上设施建设、海上航运安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科研和海洋国防等海洋诸多领域的重要支持和保障力量,它的存在正像生物体自身不可或缺的免疫系统一样,是建设海洋强国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救捞行业参与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基本目标

结合实施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部署,站在国际相对地位和作用的角度审视救捞行业发展,我们认为,参与实施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基本标准和要求就是救捞行业必须放在推进我国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范围内去规划、去发展、去评判,其基本内涵就是要努力实现保障性、竞争性和引领性三项基本目标。

所谓保障性目标,就是具有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在出现涉海人命、财产、环境危机时,能够快速有效处置突发事件,能够为涉海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保障作用。一方面,在规模上要保障我国海域的全覆盖和交通密集海域的有效覆盖,以确保一旦发生事故能够及时到位;另一方面,在救捞装备性能和救捞技术上要保障处置有效,以确保大船能捞得起、深水能应对得了、危险品能处置得好。

所谓竞争性目标,就是努力造就与我国海洋强国地位相适应的国际一流的行业实力,包括建设一流的装备、应用一流的技术、造就一流的队伍、实现一流的管理、树立一流的品牌、创造一流的业绩,努力形成核心竞争力。

所谓引领性目标,就是加强在救捞相关国际组织、行业协会的话语权,能够引领救捞行业发展趋势,在救捞服务保障创新、救捞作业管理与技术创新、相关技术标准、规则制定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示范性、推动力和主导权。

救捞行业只有努力实现以上三项基本目标,才能在参与实施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中不断提升行业发展水平和综合能力,才能在为海洋强国战略保驾护航中体现价值、发挥作用,实现杨传堂部长提出的“救捞在建党100周年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走在世界前列”的目标要求。

三、救捞科技创新在服务海洋强国战略中的关键作用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当今世界,科技知识创造、扩散和应用的规模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和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提升救捞行业整体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包括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军队和地方企业在内的会员单位,从分析、梳理我们所处的行业、所从事业务的技术需求着手,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发展规划,着眼全面提升救捞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动救捞关键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在将计算机科学引入救捞生产实践等救捞科技理论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在设立救捞工程专业等救捞教学培养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绩,在深潜技术研发应用等带动救捞行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点科研项目方面收获了丰硕的成果,充分显现了科技创新在引领救捞行业科学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早期关于“水下沉船抽油技术”、“水下沉船穿千斤技术”、“直升飞机在救捞工程上的作用”等学术理论探讨,现在早已成为现实,并转化为救捞生产力。

面对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蓝图,可以说,谁掌握了先进科技,谁就掌握了主动权。救捞行业要想在服务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中有所作为,就需要坚实有力的科技支撑,需要广大救捞科技工作者的不断创新。只有高度重视救捞科技创新的作用,共同探索行业需求,凝聚行业发展共识,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救捞科技的战略基点,把建设创新型救捞科技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把认真学习和充分吸收国际先进救捞科技成果作为丰富救捞科技内涵和开拓救捞科技视野的合理选择,不断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才能为走一条创建平安海洋、清洁海洋、和谐海洋的中国特色海洋强国之路作出应有贡献,才能为服务以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发展的海洋强国战略真正发挥作用。

四、努力促进救捞专业委员会创新转型协调发展

救捞专业委员会是在交通运输部和中国航海学会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在科教兴国的大潮中应运而生的,是救捞行业各会员单位共同的交流平台和联系纽带。救捞专业委员会的健康发展,对于加强救捞技术交流、引导救捞行业自律、规范救捞行业行为、提升救捞行业品质必将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救捞专业委员会转眼已走过了30个春秋。30年风雨沧桑、物换星移,几届委员会委员带领全体同仁,以昂扬奋发的朝气、开拓创新的勇气、一往无前的锐气,绘就了艰苦创业、改革发展,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为积极推动我国救捞科技发展,加快救捞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救捞同行科技合作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救捞专业委员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客观环境。党的十八大和今年全国两会,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做出部署,明确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强化社团组织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推动政府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的同时提高社会组织的承接能力,发挥社会组织在改善公共服务提供方式中的作用,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核心就是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发挥好协会、学会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

这对救捞专业委员会工作既提出了新挑战,又带来了新机遇。一方面,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学术团体的职能作用将更加突出,服务领域将更加宽广,这也为救捞专业委员会的发展和建设明确了政策导向。另一方面,准确把握救捞科技发展的主要方向,充分发挥救捞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迫切需要我们救捞专业委员会主动作为,从引领救捞科技创新、服务海洋强国的战略高度出发,扎实开展学术研究,深化交流合作,最大限度地满足会员单位的需求,为会员单位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结合救捞行业发展实际和救捞专业委员会工作职责,在更高起点上开创救捞专业委员会工作新局面,我们认为,要努力实现“三个协调发展”

一是立足于全面履职、发挥作用,努力实现服务和引导协调发展。

组织开展学术活动,为会员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不仅仅是救捞专业委员会作为一个学术性社团生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增强吸引力、凝聚力的根本之道,更是促进社团自身发展、履行社会责任发挥引领救捞科技创新、推动救捞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我们要树立竭诚服务的理念,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能力,努力抓住为会员服务这条生命线,把开展学术交流与推动解决重大救捞科技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组织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术交流活动,办好救捞科技学术期刊,为救捞科技创新营造更有利的交流合作环境。

中国航海学会徐祖远理事长明确指出,“我们总的要求是如何按照现代社会组织的要求,把我们的学会建设好”。这就为我们提出了如何加强学会管理和建设的课题。对于救捞专业委员会来说,我们一定要开拓眼界、转换思维,进一步深化与行业主管部门、涉海机构、水上水下作业服务商的联系与合作,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分层分步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逐步形成并巩固促进行业建设的综合引导能力。

二是立足于技术交流、凸显优势,努力实现创新和特色协调发展。

开展学术性社团工作必须要稳扎稳打、真抓实干。要认真研究和科学策划学术活动的主题、内容、方式,特别是要多举办一些具有救捞行业特色、针对性和吸引力强的,对救捞科研、生产有直接指导意义的,社会参与度较大的,能给行业直接带来效益,有明显促进作用的高质量、见成效的学术活动,进一步发挥学术研究成果对救捞生产活动实践的指导作用。

近年来,救捞行业与国际接轨的外部需求和增强实力的内在要求更加紧迫和现实。随着与国外同行进一步交流和学习越来越增多,与国外同行科技合作的越来越频繁,对等互认的客观压力日益迫切,这些因素也促使我们整个行业加快转变、努力创新的形势越来越现实和严峻。我们要以为会员单位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为着眼点,以健全完善救捞科技评价体系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救捞专业委员会在学术评价中的基础作用,引导和组织会员单位参与决策咨询,积极建言献策,切实把广大会员单位的创新热情充分调动起来。

三是立足于行业自律、构筑平台,努力实现务实和规范协调发展。

救捞专业委员会作为救捞行业的共同体,是依靠自律管理方式影响行业的社会组织,因此,倡导践行自律行为既是广大会员单位的责任,也是义务。首要的就是自觉执行和严格遵守相关的规定和制度,充分发挥行业共同体自律机制和自我纠错机制的重要作用,引导会员单位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努力增强救捞专业委员会的社会公信力。

救捞具有独特的行业特性,行业发展形式多样。在行业服务属性不变的前提下,合理挖掘潜力,有效利用政策,大力促进协作。但如何做到又好又快发展,这就需要根据地域分布和业务分类的不同,有步骤、有重点地整合发展要素条件,不断加大资源配置优化力度,强化会员单位自觉作为、有效作为、创新作为的意识和条件。同时,救捞专业委员会要在信息咨询、资源整合、成果共享、交流研讨等方面,发挥好组织协调和桥梁纽带作用,在加强自身规范化建设的同时,切实为广大会员单位提供支持服务。

总之,引领救捞科技创新,服务海洋强国战略,是我们全体会员单位的共同使命。我们将紧紧围绕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加强交流合作,强化科技创新,不断拓展交流合作平台,在伟大祖国由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的进程中,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上两条同类新闻:
  • 救捞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交流暨三十周年纪念会在桂林召开
  • 关于2013年救捞潜水器材展览会招展的通知

  •  

    Copyright:China Rescue and Salvage Association
    版权所有:中国航海学会救助打捞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