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ate }}

{{ time }}

□ 站 内 搜 索 □
请输入查询的字符串:


标题查询 内容查询

行业新闻     
通知公告     
规章制度     
水下技术     
海工技术     
综合技术     
综合信息     
救捞技术     

 
救捞专业委员会2013年会及学术交流会情况通报
发布时间: 2013/9/24 15:14:36 被阅览数: 6163 次

按照救捞专业委员会2013年工作计划,在中国航海学会及交通运输部救捞局的支持下,各委员单位积极参与及配合下,救捞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及学术交流会于2013912-13日在桂林成功召开。为了加强对救捞专业委员会和学术交流工作成果和经验的总结,促进学会工作整体水平和层次的进一步提高,现将2013年会及学术交流有关情况总结通报如下:

一、基本概况

救捞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及学术交流会于2013912-13日在桂林召开。交流会主题为“创新救捞科技,助力海洋强国”。2013年恰逢学会成立30周年,因此年会中也包含了30周年庆的活动,如学会30工作回顾,先进学会工作者表彰等活动。救捞专业委员会各会员单位代表162人参加了会议。中国航海学会理事长徐祖远出席会议并讲话。救捞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振亮以“坚持办会宗旨、强化服务功能,为救捞事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科学人文环境”为主题做学会工作报告。常务副主任委员陆鼎良主持了年会。

会议期间,播放了纪念中国航海学会救捞专业委员会成立三十周年专题片《知识的纽带,业务的桥梁》,分别对为救捞专业委员会发展做出特别贡献的杨景华等一批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向新批准入会的青岛鑫龙达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颁发了证书。

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局长陆鼎良做了“引领救捞科技创新、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在更高起点上开创救捞专业委员会工作新局面”的主旨发言。来自海军潜艇学院、大连海事大学等会员单位的10位优秀论文作者做了交流发言。有9家单位参加了救捞器材展览。

二、年会活动介绍                                                  

    2013年是救捞专业委员会成立30周年。会上,主任委员王振亮全面回顾了三十年来学会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并在工作回顾中指出:救捞专业委员会始终坚持办会宗旨,不断强化服务功能,紧紧围绕救捞行业发展的中心,积极开展救助打捞、海洋工程、潜水技术及装备等方面的学术交流,传播先进技术和经验,宣传相关法规及政策,沟通同行业间相互联系、相互了解和相互合作,开展科技咨询并组织国际间的行业技术交流,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搭建了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的救捞专业学术交流平台。三十年来,学会所做的工作和所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出学术交流,服务了救捞行业发展。

积极组织开展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是学会的立会之本。历届委员会都始终把学术交流活动作为学会首要任务和中心工作突出来抓,紧密依靠广大委员和救捞行业的专家学者,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术研讨活动,为广大救捞科技人员交流新经验、切磋新技能、接受新知识提供了平台,也为我国救捞行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理论支持。

(二)、举办国际论坛,树立了中国救捞形象。

随着救捞学术交流活动的广泛开展和救捞学会影响力的不断提高,从2004年开始,一年一度的救捞学术交流会升级为中国国际救捞论坛。论坛的活力和魅力得到了中国救捞行业和国际救捞界的广泛关注。救捞论坛达到了跳出国内界限、拓展国际视野、创新思维理念、相互交流提高,活跃学术氛围的目的,进一步提升了救捞学术交流的层次,扩大了中国救捞的国际影响力。

(三)、深化两岸交流,增进了两岸民众感情。

学会就积极与台湾中华搜救协会进行联系和沟通,双方在海上应急救援领域开展了丰富多样、卓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各种形式开展了两岸同行之间的救捞技术交流与业务合作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合作交流活动,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了解、信任和感情,推动了两岸救捞业务合作不断深化。

(四)、办好学会刊物,拓展了学术交流平台。

救捞学会始终十分重视救捞行业信息交流和学术理论研究载体的建设,认真办好了学会的内部刊物《中国救捞》期刊,起到了崇尚科学知识,弘扬救捞精神的积极作用,越来越为广大救捞工作者所欢迎。学会注重积累救捞行业科技成果,编辑出版年度救捞论文集。为了反映救捞学术研究的成果,学会在对各种形式提交的论文开展评优的基础上,于2002年至2012年相继编辑了十集《救捞论文集》。

(五)、加强自身建设,夯实了学会发展基础。

加强学会自身建设是确保学会工作高效、优质、有序的基础。自1983年成立以来,学会历届委员会都依法加强自身组织建设,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依法开展学会活动。

学会举办的各项活动已成为我国救捞界同行之间交流信息,增进了解,促进业务联系及合作的平台,也使得学会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学会经常利用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和信息畅通的专业优势,协助有关单位解决工作中碰到的各类困难和问题,赢得了大家的信任,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

在谈到三十年来的工作实践和工作经验时,王振亮强调:

一是坚持宗旨、强化服务是拓展学会工作的重要前提。

二是领导重视、自身努力是开展学会工作的重要条件。

三是依靠会员、群策群力是搞好学会工作的重要基础。

学会下一步工作计划是:按照中国航海学会领导对救捞学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强调救捞学会在贯彻落实中国航海学会的目标任务方面要走在前面,做出表率,有新的举措和贡献。

(一)、继续努力办好中国国际救捞论坛。

(二)、继续办好《中国救捞》期刊。

(三)、筹办下届年会和专题学术研讨会。

(四)、加强委员单位的信息交流,增强学会的凝聚力。

(五)、完成对学会工作管理条例的修订,并积极参加中国航海学会组织的有关活动。

中国航海学会理事长徐祖远和赵东野秘书长莅临会议,徐祖远理事长发表了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中国航海学会救捞专业委员会30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他指出,党和政府对社会组织给予了高度重视,为各级学会委员会等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救捞专业委员会是中国航海学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救捞领域的交流合作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他要求,今后一个时期,委员会要紧紧依靠广大委员和委员单位,充分发挥大家的集体智慧和资源,重点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服务行业的能力、服务会员的能力和自身建设的能力,致力于促进救捞学术交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救捞工作者之家、培育救捞科技人才、深化国际和港澳台间交流合作以及强化自身能力建设六个方面重点工作,不断提高救捞行业的技术水平,切实增强海上应急处置能力,为加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牢固的应急保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在学会成立三十周年之际,为表彰先进,进一步激发对学会工作创先争优的工作热情,推动救捞事业科学发展,学会研究决定授予杨景华、郭鸿平特别贡献奖,授予郭占军、张延猛、刘汉明、苘耀辉、君、韩才高、徐根弟、邓勇、布思仁、张辉学会先进工作者。部分获奖代表发表了获奖感言,有的认为“新兴行业的企业发展始终不可离开专业学术团体的支撑与扶持,而救捞专业委员会正是我们行业和企业团队所热切期待的。具有严格自律管理能力的专业学术团体,恰恰为行业中亟待滋养的技术土壤注入营养、带来生机”。有的认为:“通过学术交流,一方面,结识了救捞界的众多朋友,建立了广泛的工作联系和深厚的个人感情;另一方面,也学习到了救捞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同时,也促成了研究与实践需求的有机结合,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会上还向新批准入会的青岛鑫龙达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东海第二救助飞行队、南京安顺潜水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埃威航空电子有限公司、芜湖宏强船舶设备有限公司和上海友吉水下工程公司6家单位颁发了证书。目前,救捞专业委员会已拥有团体委员149家,委员161人。

会上还播放了纪念中国航海学会救捞专业委员会成立三十周年的《知识的纽带,业务的桥梁》专题片。为纪念学会成立30周年,学会还专门编纂了《学会工作30年回眸》画册和《救捞论文选集》电子书。

三、学术交流介绍

会议期间,救捞行业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聚集一堂,紧紧围绕着“创新救捞科技,助力海洋强国”这一主题展开了广泛的富于创造性的讨论。在会上,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局长陆鼎良做了“引领救捞科技创新、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在更高起点上开创救捞专业委员会工作新局面”的主旨发言。文章结合救捞行业实际,从救捞行业在建设海洋强国战略中的位置、救捞行业参与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目标、救捞科技创新在服务海洋强国战略中的作用和开创救捞专业委员会工作新局面的举措等四个方面就新时期下如何引领救捞科技创新,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开创救捞专业委员会工作新局面进行了深入探讨。要在更高起点上开创救捞专业委员会工作新局面,就是要努力实现“三个协调发展”,即:立足于履行职责、发挥作用,努力实现服务和监督协调发展;立足于加强管理、凸显优势,努力实现规范和特色协调发展;立足于注重实效、加快转变,努力实现务实和创新协调发展。

会议共收到论文86篇,经专家评选,来自海军潜艇学院、大连海事大学等会员单位的10位优秀论文作者做了大会交流发言。通过精彩的大会演讲,缜密的案例分析,广泛的对话交流,共同探讨和剖析了当前如何利用科技创新驱动来提升救捞应急抢险的能力,提高救捞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水平,为国家建设海洋强国保驾护航。会议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把救捞学术交流推向了新的理论高度,共同分享救助打捞技术和研究成果。代表们还参观了北京科力康技贸有限公司、中船总重工集团750试验场等9家单位提供的救助打捞装备、新技术现场展示,营造了互通有无、促进合作、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

四、会议的意义及成果

本次会议必将对加强救捞技术研究,提升救捞创新能力、增强救捞服务意识、助力海洋强国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主要成果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展示了救捞先进科技。救捞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行业。救捞能力的提高,归根结底要依靠新装备、新科技应用程度的提高。中国航海学会救捞专业委员会的学术交流会为科技含量高、使用效果好的新装备、新技术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从作业实践上对救助打捞技术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有力推动了救捞技术进步。我们注意到,大连海事大学《用于新型抛绳器的二自由度稳定平台结构设计》和烟台打捞局《双驳船液压提升抬浮打捞技术及设备》两篇论文介绍的救助打捞应用技术都是从实践需求中获得灵感,经过技术研发和科技转化,又运用到实践当中,大大提高了救助打捞的效率。上海海事大学《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海事搜救系统设计与实现》更是向我们展示了在恶劣气候和海况条件下,实现目标快速搜寻定位的成果,改变搜救目标被动等待搜寻的状况,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海上搜救效率,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海难带来的损失。会议通过展示救助打捞前沿的新技术、新装备、新器材,共享业界科技和装备发展的成果,搭接企业和业界之间的供需桥梁,促进了装备更新、技术提高。这些对今后救捞工作有很强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救助打捞技术的研究不能局限在一般学术的坐而论道上,必须紧密地融合到救捞抢险和工程作业活动中,真正使救助打捞技术成为行业的立足之本、生存之基、发展之力。

二是进一步促进了救捞技术创新。创新是一个行业发展的源泉。许多专家学者认为,世界大发展、大变革的趋势造就了救捞行业发展的理念创新、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在国家实施“海洋强国”大战略的背景下,科技创新驱动在救捞行业发展转型过程中将发挥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海军潜艇学院刘汉明教授《平衡缆扳正力的传递效率分析》简化了专业数据的计算方法,提高了创新科技知识的实用化和应用性。上海打捞局《深潜技术研发与实践开拓》、深圳德润青华水下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海底油气管道的ROV检测应用》等论文推广介绍了先进的技术工艺,突出了科技创新应用对救捞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是无止境的。因此,我们要认识到,救助打捞技术是不断发展的,必须不断创新,必须具有面向未来、面向全球的广阔视野和战略思维,用新理念、新工艺、新科技,应对瞬息万变的各类海难事故,只有勇于创新、善于创新,才能更好应对新的挑战。

三是进一步推动了救捞合作发展。通过这些年的努力,中国航海学会救捞专业委员会为业界搭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学术交流平台。通过这个交流平台,救捞界的同仁、专家可以了解国内外救助打捞技术、装备及发展趋势,从而有力地推进救捞技术的创新与实践、交流与合作,对中国救捞行业的发展、甚至于世界救捞行业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影响。救捞专业委员会在近10年连续出版《救捞论文集》的基础上,选录了其中400多篇优秀论文汇编成《救捞论文选集》,制作成光盘,以电子书的形式发表以供广大救捞科技工作者参考借鉴。东海第二救助飞行队赵璐队长《台湾海峡海上立体救助体系建设探讨》阐述了海峡两岸和平发展的大好形势,强调了救捞理念创新、交流合作对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意义。当今世界合作与发展是大势所趋,也是救捞行业发展转型的需要,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变化,全球经济秩序正在重新构建,作为应急管理体系的关键一环和涉海经济的重要保障力量,需要我们进一步携手合作,共同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安全的新篇章。

四是进一步提升了救捞服务意识。国家的大政方针对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建设海洋强国已上升为中国的国家战略,成为未来中国发展的又一战略主线,也为救捞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创造了机遇,我们要着眼未来、研判大势、准确把握方向,顺应发展趋势,不断推动救捞行业的发展迈向新高度、新台阶。东海救助局《提升救助保障能力,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保驾护航》阐明了提升救捞服务能力在保障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的重要性。

五是进一步提高了对学会工作的要求。按照中国航海学会领导对救捞专业委员会的发展提出的新要求,强调救捞专业委员会在贯彻落实中国航海学会的目标任务方面要走在前面,做出表率,有新的举措和贡献。

救捞专业委员会办公室

2013/9/22

附件:优秀论文获奖名单

1台湾海峡海上立体救助体系建设探讨

赵 璐     交通运输部东海第二救助飞行队队长

2上海打捞局深潜技术研发与实践开拓

黄衍 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  

3平衡缆扳正力的传递效率分析   

刘汉明  任广鲁  海军潜艇学院

4应急救助无火花防爆切割技术研究                            

赵世野 北海救助局

5用于新型抛绳器的二自由度稳定平台结构设计

熊伟  大连海事大学

6双驳船液压提升抬浮打捞技术及设备

张伟 烟台打捞局

7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海事搜救系统设计与实现

吴华锋 上海海事大学

8国际经济环境对海洋工程服务业的影响及对策探讨

李昌  广州打捞局

9 ROV在水下管道检测中的应用                                

唐光盛 深圳市德润青华水下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0提升救助保障能力,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保驾护航

张晓雷 刘锦章 东海救助局

 


上两条同类新闻:
  • 引领救捞科技创新 服务海洋强国战略
  • 救捞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交流暨三十周年纪念会在桂林召开

  •  

    Copyright:China Rescue and Salvage Association
    版权所有:中国航海学会救助打捞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