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ate }}

{{ time }}

□ 站 内 搜 索 □
请输入查询的字符串:


标题查询 内容查询

行业新闻     
通知公告     
规章制度     
水下技术     
海工技术     
综合技术     
综合信息     
救捞技术     

 
第七届中国国际救捞论坛
发布时间: 2023/3/7 19:00:46 被阅览数: 3232 次

第七届中国国际救捞论坛于2012912-14日在四川成都成功召开,在中外救捞业界引起了积极的反响,得到了各方的普遍赞誉。为了加强对救捞学会和救捞论坛工作成果和经验的总结,促进学会工作和学术交流整体水平和层次的进一步提高,现将救捞学会年会及学术论坛有关情况总结通报如下:

一、基本概况

为期两天的中国航海学会救捞专业委员会2012年年会及第七届中国国际救捞论坛以 “文化、科技、创新、发展”为主题,总共吸引了来自世界11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部门、救捞机构、科研院校以及相关产业界的近300位专家、学者和知名人士的积极参与,共收到255多篇论文,有142篇选入年度论文集,有38篇中外论文在会上进行了交流。另外,大会组织了救捞器材展览,13家国内外器材供应商参加了展览,8家公司在会上进行了新产品,新技术的推荐发言。

912,按照议程安排,论坛举行了开幕式,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徐祖远为论坛开幕专门发来贺信。交通运输部救捞局局长王振亮为论坛开幕致开幕词,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白理成致欢迎词。在开幕式上,中国交通运输部安全总监宋家慧先生,加拿大海岸警卫队救助指挥官克莱顿•伊万斯先生和国际海上人命救助联盟秘书长布鲁斯•雷德先生分别作了题为《中国交通运输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失事与救助———打捞事业和人命救助之间的历史联系》和《国际合作———改变海上搜救的海景》主旨发言。在2天的会议期间,通过大会交流以及救助和打捞专题研讨,来自国内外的救捞专家围绕论坛主题,通过精彩的演讲,热烈的专题讨论,典型的案例分析,共同探讨和剖析了当前中外应急抢险能力建设中的焦点话题,共同分享国际前沿的救助打捞技术、文化信息和研究成果。

论坛还举行了新产品,新技术的推荐发言,向与会代表介绍了新产品,新技术在救捞领域的应用与发展。在论坛闭幕会上,王振亮局长作总结讲话,并颁发了12篇优秀论文奖。

二、救捞专业委员会年会介绍

会议期间,专门组织召开了救捞专业委员会2012年年会,约200人的委员或委员单位代表参加了救捞学会年会。中国航海学会洪善祥名誉理事长,刘功臣常务副理事长和赵东野秘书长莅临会议,刘功臣常务副理事长发表了重要讲话,并指出救捞专业委员会一年一度的年会和两年一届的中国国际救捞论坛,为委员单位提供了中外救捞技术交流的平台,在促进救捞学术交流上发挥了主渠道的作用。年会把救捞技术学术交流和相关装备展示有机结合,增加了会议的参与度和影响力。在充分肯定了救捞专业委员会自创办以来,通过一年一度的年会和救捞发展论坛等活动促进了中外救捞学术交流,推动了救捞系统的科学发展。同时,中国航海学会对救捞专业委员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强调救捞专业委员会在贯彻落实中国航海学会的目标任务方面要走在前面,做出表率,有新的举措和贡献。当前,要认真学习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和交通运输部党组对交通科技创新、救助打捞事业发展的新要求,继续发挥好专业委员会的凝聚力和创新力,继续团结带领广大救捞领域的专家学者投身科技创新事业、取得新的科研成果,继续培育和弘扬以“救捞精神”为代表的救捞文化,继续加强救捞科技知识的推广普及,继续不断加强专业委员会的自身建设和能力提高,继续为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在今年年会上,完成了救捞专业委员会新老主任委员交接仪式。中国航海学会洪善祥名誉理事长向宋家慧名誉主任委员赠送了纪念品。交通运输部救捞局局长,新任救捞学会主任委员王振亮致开幕词。会上,受王振亮主任委员的委托,东海救助局局长,新任救捞学会常务副主任委员陆鼎良做了学会工作报告,通报了救捞专业委员会的近期工作,并部署了下一阶段的工作。海司航保部赵浩泉副部长主持了救捞年会。

 

今年是中国航海学会救捞专业委员会创建29周年,29年来在民政部、交通运输部的亲切关怀下,在中国航海学会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学会加强规范管理、推进创新发展的总体要求,救捞专业委员会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特别是近12年来,专委会在宋家慧主任委员为班长的领导班子带领下,以科技交流为基础、以服务会员为目的、以加强学会自身建设为重点,建立完善运行决策机制,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发挥会员单位和会员个人的优势,完善组织网络和服务体系,以学术交流、学术研讨、学术论坛、科学普及、会员服务、科技咨询、技术服务、人才培训及信息交流等方式,进一步拓展学会服务领域,改进服务方式,增强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水平。

    专委会以加强服务为基础,以增强凝聚力、影响力、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为动力,以促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为宗旨,以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跨国界的人才、学术、技术、信息优势和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为特色,积极主动搭建平台,创办中国国际救捞论坛,推进技术服务开展,救捞专委会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学术交流,开拓视野,促进交流合作,提升了救捞行业在国际航海科技界的影响力。专业委员会还发挥民间渠道优势,搭建地区间学术交流平台,为两岸三地的救捞技术合作交流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救捞专业委会会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建设了救捞科技人才专家库,开展了重大项目和重要科研课题的攻关活动,促进救捞学术研究,繁荣救捞科技,形成了一大批高质量、有影响的救捞科技成果与论文,为救捞行业发展的科学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持。此外,专委会还不断提升《中国救助与打捞》核心期刊质量,大力弘扬救捞文化,不断加强宣传工作。

目前,救捞专业委员会已经发展成为拥有超过143家会员单位的中国救助打捞专业的学术团体,为我国培养高水平的救助打捞人才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学术交流、书刊出版、咨询服务、促进人才成长、科企联合、成果转化以及学会组织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发挥了主渠道作用。

在下一年度里,学会将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继续参与办好《中国救助与打捞》刊物;

2、筹办下届救捞专业委员会年会及30年纪念活动

3、编辑出版下一年度《救捞论文集》;

4、制定和完善救捞专业委员会各项管理制度;

5、积极参加中国航海学会组织的有关活动。

三、救捞论坛介绍

为期两天的第七届中国国际救捞论坛,在与会嘉宾、代表和朋友们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徐祖远在贺信中充分肯定了中国救捞取得的工作成绩,并要求中国救捞队伍站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迎接新的挑战,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世界海洋经济更加繁荣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贺信还希望通过本次论坛,各国家地区的救捞界同仁本着互通有无、促进合作、共同发展的宗旨,紧密围绕“文化、科技、创新、发展”这一主题,凝聚各方共识,深入交流学术观点,努力提升救捞科技创新水平,一道探索海上应急救助、抢险打捞新需求,共同致力于创建平安海洋、清洁海洋、和谐海洋。

这次救捞国际论坛首次引入“文化”元素,通过展示各国海上救援历史和文化,共商海上人命救助这一永恒的国际人道主义命题。交通运输部救捞局局长王振亮在论坛致辞中表示,救捞文化是救捞行业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是救捞实践的积淀和升华,对于救捞行业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具有深刻影响,在行业发展中发挥着先导作用。救捞科技是促进救捞能力提升的第一要素,直接决定着救捞行业的地位和作用。创新是救捞行业永葆生机的决定因素,是行业进步的灵魂。必须充分发挥上述因素的作用,通过文化引领、科技支撑、创新驱动,实现救捞行业科学发展、安全发展。

文化和精神是一个行业软实力的核心。正如著名文学家巴尔扎克所言:“王者的力量可能会影响一代人、几代人,但思想的力量却能够持续久远。”救捞行业的成长,正是植根于数千年文明的深厚土壤,救捞文化发展源远流长。从古希腊《荷马史诗》里的救助故事到现代国家救生组织的典型代表——英国皇家救生艇协会以及“救助无国界”的宣言,从我国秦朝有文字记载的潜水打捞活动到世界上最早的水上人命救生组织——镇江救生会以及妈祖信仰,救捞文化一直指引着各国救捞人不断将事业发扬光大、推向前进。

王振亮说,救捞文化是各国救捞人共同创造的宝贵财富,体现了人们构建安全和谐水上环境的美好愿望,寄托着人类社会对于不畏艰险、舍身救难、广施仁爱、造福他人的道德风尚的善良追求,是救捞事业千百年来在世界各国发展壮大、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进入21世纪,尊重和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和各国执政者治国理政的共同原则,救捞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肩负着更加艰巨的社会责任。积极传承救捞文化,大力弘扬救捞精神,在彰显救捞事业的生命力、提升救捞单位的专业能力、增强救捞人的职业自豪感、提高救捞行业的影响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救捞作为我国海上人命救助的专业队伍,一直注重加强文化建设,被海上遇险群众誉为“当代妈祖”。

会议期间,中外贵宾要员、业界领袖精英和优秀的企业家聚集一堂,紧紧围绕着“文化、科技、创新、发展”这一主题展开了广泛的富于创造性的讨论。通过精彩的大会演讲,热烈的专题讨论,缜密的案例分析,广泛的对话交流,共同探讨和剖析了当前中外救捞应急抢险能力建设中的前沿问题和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这次论坛中,交通运输部安全总监宋家慧先生、加拿大海岸警卫队Clayton Evans(克莱顿·伊万斯)先生、国际海上救助联盟秘书长Bruce Reid(布鲁斯·雷德)先生、泰坦公司Jason Bennett(杰森·本尼特)先生等38名专家学者作了精彩的演讲和交流,真正使论坛办成国际性开放论坛,使论坛达到了预期目的,并把论坛推向了新的理论和学术高度。

出席论坛的各国嘉宾在探究救捞科技之外,还结合中西文化理念,深入挖掘了救捞文化内涵和救捞精神实质,探讨如何将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以使救捞文化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指引救捞行业为人类安全和福祉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次论坛必将对中国乃至世界救捞文化发展、救捞技术研究,救捞能力提高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主要成果体现在4个方面:

1、进一步融合了救捞先进文化

本次论坛探讨了水上应急保障的多元化建设模式、管理模式、运作模式,促进了救助模式之间的交融和互动,也促进了业界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相互合作。加拿大海岸警卫队救助指挥官Clayton Evans(克莱顿·伊万斯)先生不仅为我们带来了《海上人命救助》一书,打开了世界各国救助概况的一扇窗户,本次论坛还就《失事与救助——打捞事业和人命救助之间的历史联系》进行演讲,论述了救助与打捞之间的紧密联系。香港消防处副消防总长邱伟强先生的《香港的海上救援能力--邮轮码头,向挑战出发》一文,进一步推介了香港的救援文化。大连海事大学张增猛先生的《救捞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与实践》,带来了校园救助打捞文化。用多元化水上应急保障模式和先进救捞文化引领,来提高效率和保障能力,是行业全方位发展、协调发展的标志,也是本届论坛的鲜明特色和重要成果。

2、  进一步展现了救捞尖端科技

救捞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行业。救捞能力的提高,归根结底要依靠新装备、新科技应用程度的提高。中国国际救捞论坛为科技含量高、使用效果好的新装备、新技术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从作业实践上对救助打捞技术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有力推动了技术进步。我们注意到,Udo Fox先生的(乌都·福克斯)海上人命救助面临的新挑战---公海上的离岸风力发电厂》,面对新事物、新需求,提出了救助技术和装备发展的新方向。林大钦船长的《大型救助船舶在恶劣海况下救助技术探讨》、潘伟先生和冯传来先生的《直升机夜间海上搜救飞行技术探索与实践》两篇论文,总结了人命救助、环境救助的新经验。论坛通过展示国际救捞前沿的新技术、新装备、新器材,共享国际业界科技和装备发展的成果,搭接企业和业界之间的供需桥梁,促进了装备更新、技术提高。这些对今后救捞工作有很强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从不同层面和角度阐释救捞技术,它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因此救助打捞技术的研究不能局限在一般学术的坐而论道上,必须紧密地融合到救捞抢险和工程作业活动中,真正使救助打捞技术成为行业的立足之本、生存之基、发展之力。这次论坛对促进技术进步,起到了开阔眼界、提高水平、覆盖全面的作用。

3、进一步促进了救捞技术创新

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在世界大发展、大变革的趋势下,造就了救捞行业发展理念创新、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环境和基础。我们注意到,张延猛先生的《模拟高海拔氦氧潜水科学实验》等论文深入探讨了科技创新。蔣炳琇先生的《韩国吉诺·雅典娜化学品沉船打捞》等论文推广介绍了工艺创新。刘汉明教授的《半潜船载运沉船方案设计分析方法研究》、朱海荣先生的《崖城13-4项目水下井口气田建设海上施工总承包实践》等突出了管理创新和方式方法创新。在这里我们强调,救助打捞技术是不断发展的,必须不断创新,必须具有面向未来、面向全球的广阔视野和战略思维,用新理念、新工艺、新科技,应对瞬息万变的各类海难事故,只有勇于创新、善于创新,才能更好应对新的挑战。

4、进一步推动了救捞合作发展

通过这些年的努力,中国国际救捞论坛已经成为独具特色的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跨国界的学术交流平台。通过这个交流平台,救捞界的同仁、专家可以了解国内外救助打捞技术及发展趋势,从而有力地推进国际间救捞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对中国救捞的发展、甚至于世界救捞行业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影响。本次会议期间合作与发展成为主流话题,交通运输部安全总监宋家慧先生的《中国交通运输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为我们展示了中国交通运输系统的应急体系发展现状与展望。泰坦打捞公司Jason Bennett(杰森·本尼特)先生的《国际救捞市场的发展》又为我们打开了世界救捞市场的大门。台湾中华搜救协会秘书长银柳生先生、防救科长刘正文先生的《海峡两岸搜救合作现况与发展》强调了海峡两岸的合作与发展。国际救助联盟秘书长Bruce Reid(布鲁斯·雷德)先生的《国际合作——改变海上搜救的海景》,则又从全世界的范围进一步强调了合作重要意义。会议期间,交通运输部救捞局与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举行了第16次技术协商会,海峡两岸航运交流协会与台湾中华搜救协会举行了海峡两岸救助打捞技术交流,交通运输部救捞局还与荷兰救生协会、瓦锡兰公司举行了双边会谈,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飞行学院举行了项目合作签字仪式。当今世界合作与发展是大势所趋,从全球视野来看,救捞行业迎来了新的合作机遇,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变化,全球经济秩序正在重新构建,作为应急管理体系的关键一环和涉海经济的重要保障力量,需要我们进一步携手合作,共同推动世界海洋经济和交通运输安全开启新篇章。

传承救捞文化、弘扬救捞精神、创新救捞科技、促进合作发展,不断提高专业应急救捞能力,更好地保障水上人命安全、环境安全和财产安全,是救捞建设和发展的永恒目标。我们期待与各位同仁加强交流,密切合作,共同进步,为有效应对水上突发公共事件、保持水上平安祥和的安全形势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次论坛还为救助打捞新装备、新技术提供了展示平台,潜水员导航系统、电子水下机器人、采用德国最新技术生产的空气压缩机等一批新装备、新器材亮相展览,体现了国际救捞界对海上人命救生的不懈追求。

本届论坛及年会之所以能成功召开,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主要得益于各级领导关心与重视,学会挂靠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各委员单位及委员和救捞界同仁积极参与。中国航海学会领导每次莅临会议指导;交通运输部救捞局领导对学会工作和救捞论坛更是关心有加,出谋划策,使学术交流不断创新和进步;学会挂靠单位东海救助局为学会工作和每一次的会务工作提供了人力和财力的保障,会务分工明确,准备充分,相互配合,确保了年会和论坛各项议程的顺利进行。当然,我们的委员单位也都很支持和配合学会工作,积极撰稿,参与学会组织的各项活动。另外,救捞界的同仁对救捞论坛也给予大力支持,本届论坛得到了广州中船黄埔造船有限公司等19家单位的赞助和四川省交通厅的大力支持。在此,以救捞专业委员会的名义,衷心感谢各位领导和救捞界同仁多年来对救捞专业委员会工作和救捞论坛的关心、支持和理解。

附件:优秀论文获奖名单

救捞专业委员会办公室

2012/9/24

附件:优秀论文获奖名单

1.       失事与救助——打捞事业和人命救助之间的历史联系

  • Clayton Evans先生,加拿大海岸警卫队

  • 2.       国际合作——改变海上搜救的海景

  • Bruce Reid先生,国际海上救助联盟秘书长3.       国际救捞市场的发展Jason Bennett先生, TITAN打捞公司

  • 4.       韩国‘KENOS ATHENA’化学品沉船打捞

  • 蔣炳琇先生,韩国UMI海上服务公司

  • 5.       海峡两岸搜救合作现况与发展

  • 银柳生,台湾中华搜救协会秘书长,刘正文,灾害防救科科长

  • 6.       大型救助船舶在恶劣海况下救助技术探讨

  • 林大钦先生,东海救助局

  • 7.       半潜船载运沉船方案设计分析方法研究

  • 刘汉明教授,海军潜艇学院

  • 8.       模拟高海拔氦氧潜水科学实验 

  • 张延猛先生,上海交通大学海洋水下工程科学研究院

  • 9.       直升机夜间海上搜救飞行技术探索与实践

  • 潘伟先生,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 

  • 10.    中国大面积溢油防治技术探讨            

  • 所吉明先生,烟台打捞局

  • 11.    海难搜救场景中的显著性检测  

  • 任蕾,上海海事大学

  • 12.    ROV在导管架检查中的应用与安全管理 

  • 唐光盛先生深圳市德润青华水下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上两条同类新闻:
  • 第六届中国国际救捞论坛
  • 第五届中国国际救捞论坛

  •  

    Copyright:China Rescue and Salvage Association
    版权所有:中国航海学会救助打捞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