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交通运输部救捞局的总体部署和安排,在东海救助局的全力支持以及救捞专业委员会委员单位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下,中国航海学会救捞专业委员会2014年年会及第八届中国国际救捞论坛于2014年9月18-19日在上海成功召开,在中外救捞业界引起了积极的反响,得到了各方的普遍赞誉。为了加强对救捞专业委员会和救捞论坛工作成果和经验的总结,促进学会工作和学术交流整体水平和层次的进一步提高,现将救捞论坛有关情况介绍通报如下: 2014年9月18日-19日,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政府部门、安全救援机构和院校的260多名代表出席了第八届中国国际救捞论坛,中国航海学会理事长徐祖远出席论坛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国际救捞联合会主席缪勒先生和国际海上人命救助联盟秘书长布鲁斯先生应邀出席论坛。救捞专家围绕“强化合作,应对挑战”的论坛主题共商进一步加强救捞技术交流合作、强化海上应急救援处置能力的对策和措施。大会共收到160多篇论文,有32位中外专家在会上进行了发言交流。论坛由上海打捞局洪冲局长主持,东海救助局局长陆鼎良为论坛开幕致开幕词。 9月18日上午,在简短的开幕仪式后,论坛开始主旨发言。中国交通运输部救捞局局长王振亮先生,中国潜水打捞行业协会理事长宋家慧先生和国际海上人命救助联盟秘书长布鲁斯•雷德先生分别作了题为《加强交流 深化合作携手应对海上风险挑战——中国参与搜寻马航MH370失联客机的启示》,《搭建交流平台 共促行业发展》和《国际海上人命救助联盟的工作致力于改善海上搜救大环境》主旨发言。 中国航海学会理事长徐祖远在本届论坛开幕上的发言中强调: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维护海洋权益,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的要求,建设高水平的海上安全应急救捞保障力量是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基本条件。救捞系统必须准确把握好“国家专业救助打捞队伍”、“国家应急救援保障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国防交通战备重要力量”这三个定位,着力解决与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相协调、相适应的应急保障能力建设问题,在应急准备、化解风险、处理危机等方面,努力掌握应对和处置的主动权。 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局长王振亮在主旨发言中表示,中国救捞愿积极推进与同行广泛深入的交流合作,促进业界专业应急技术和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升,携手应对海上、特别是远洋深海重特大突发事件的挑战。针对海上重大事故的应急处置,他呼吁,进一步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加强区域搜救合作和装备技术建设合作,建立健全国际海上救助打捞应急联动机制,共同分享优势资源和救助打捞经验,用精良的装备、精湛的技术提高对全世界海上人命安全的保障能力。 国际海上人命救助联盟秘书长布鲁斯·里德对中国救捞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并介绍了国际海上人命救助联盟的宗旨和目标。中国潜水打捞行业协会理事长宋家慧先生强调了社团组织在促进救捞行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创新救捞科技、促进合作发展,不断提高专业应急救捞能力,更好地保障水上人命安全、环境安全和财产安全,是救捞建设和发展的不懈追求。救捞行业作为海上航运安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开发、海洋国防建设等领域的重要支持和保障力量,将为服务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和实现海运强国梦想发挥重要作用。随着航运业的快速发展,深海活动与日俱增,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频发,安全保障任务艰巨,对救助打捞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近几年世界上所发生的损失惨重、影响巨大的多起令人难忘的重大海难事件,如:“马航MH370”失联、“岁月”号海难和“歌诗达·和谐”号大型游轮触礁搁浅等事故,都对现有的海上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救捞行业来说是严峻的考验和巨大的挑战。 在今年的救捞论坛上,通过大会交流以及救助和打捞专题研讨,来自国内外的救捞专家围绕论坛主题,通过精彩的演讲,热烈的专题讨论,典型的案例分析,共同探讨和思考国际间搜救合作、应急联动机制、大规模海上人命救助和应急救捞能力建设中的重点、热点、难点等问题,为救捞事业的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积极献计献策,共同分享国际前沿的救助打捞技术和研究成果,在自由、开放、宽松的氛围中讨论、研究探索和交流,互通有无、互利共赢、共同进步。有15篇交流论文获奖。 论坛还举行了新产品,新技术的推荐发言,向与会代表介绍了新产品,新技术在救捞领域的应用与发展。会议期间,还组织了救捞器材展览,有18家中外企业提供的救助打捞装备、新技术现场展示,2家公司在会上进行了新产品,新技术的推荐发言。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新加坡ZICOM公司、英辉南方造船(广州番禹)有限公司、香港华德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亚飞太平洋有限公司、深圳华威近海船舶运输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航空技术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11家单位对本届论坛的举办予以了大力支持。 总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为期两天的第八届中国国际救捞论坛暨国际海上人命救助联盟第二届亚太区域发展会议,以及中国航海学会救助打捞专业委员2014年年会,圆满完成了各项议程。 附件:优秀论文获奖名单 1.9000kw救助船大风浪中救助操纵方法探讨 张翔竣先生,北海救助局高级船长 2.论救助飞行队海上搜救的发展与延伸 沈迦南先生,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机长 3.劳合社救助合同是否适应现代航运的要求? 钱宇勤女士,英国夏礼文律师行合伙人 4.云平台海面气象大数据管理及其图像智能处理 胡勤友教授,上海海事大学 5.荷兰海上搜救的发展及新型救生艇 罗默博加德先生,荷兰皇家海上救助协会常务董事 6.2012年南丫岛渡轮海难与香港海事搜救应变计划的实践 香港消防处副消防总长 7.波罗的海海上事故应急检查项目(BSMIR项目) 托尼弗林先生,芬兰赫尔辛基城市救援部总部消防队长 8.“NESA R-3”号轮残骸的打捞 朴商旭先生,韩国乌狄妮海洋产业有限公司项目经理 9.较大流速下潜水员下潜能力分析与方法研究 刘汉明教授,海军潜艇学院 10.基于GHS沉船钢绞线液压千斤提升技术 张增猛副教授,大连海事大学 11.大型水陆两栖救援飞机:未来海上两栖救援平台 黄领才先生,中航通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设计师 12.“岁月”轮事故应急救助的几点思考 刘锦章先生, 东海救助局船长 13.从马航MH370事件看救捞系统深远海搜寻打捞能力建设 陈世海先生,上海打捞局高级工程师 14.“歌诗达•和谐”号大型游轮 残骸清除工程 德兰 K.先生, Titan救捞公司亚洲区商务主管 15.“夏长”轮整体打捞 张永强先生,广州打捞局高级工程师
上两条同类新闻:
第七届中国国际救捞论坛第六届中国国际救捞论坛
|